疫苗VS传染病,招数很炫酷 ( 2021-04-29)
时间:2021-06-09 22:52: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人类历史上,传染病是造成人口锐减的重要因素。在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在减少发病和死亡方面,除了安全饮用水,还没有哪种医学策略的作用超过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卫生投资之一,是一种已得到证实的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手段,估计每年可以避免200万~300万人死亡。在发达国家,传染病死亡人数仅占死亡总人数的4%~8%,主要得益于疫苗的广泛应用。而在发展中国家,死亡总人数的30%甚至50%仍然死于传染病。
随着各种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传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腮腺炎、狂犬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黄热病等,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如1962年开始应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后,1994年8月,美洲区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0年10月,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无脊髓灰质炎;2001年10月,我国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
疫苗到底是何方“神圣”?
说疫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对包括病原体在内的抗原物质的反应过程。免疫包括先天具有的固有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和因抗原刺激而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如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或巨噬细胞等都属于固有免疫,无论何种病原体入侵,这些细胞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启动,与病原体作战。而人们熟知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一种抗体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发挥作用。
疫苗就是意图通过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对一种疾病形成特异性免疫力的制剂。如将微生物灭活或减毒制成疫苗,或者将微生物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等做成疫苗,除此之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也已得到成熟应用。近些年,核酸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而且,疫苗不再单纯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也用于治疗。
疫苗对战传染病招数很炫酷
疫苗对战传染病的基本路数是:通过肌注、皮下注射或吸入等方式让事先制备好的疫苗进入人体,使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或抵抗力,如果今后接触到该病原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的抵抗力便可以抵御后发的感染或疾病。
传统的灭活或减毒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等进入人体可以直接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而新型的核酸疫苗如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先在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指导下合成蛋白质,然后再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是疫苗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但抗体不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唯一机制。疫苗除了直接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外,还可以让免疫细胞产生记忆,一旦有病原体入侵,便会活化,调动免疫细胞产生抗体。而且,疫苗诱导的细胞反应,分泌许多免疫分子,同样对入侵的病原体具有清除作用。
疫苗用到人身上总共需要几步?
一种新的疫苗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临床前试验(动物试验)、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估等。
疫苗动物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进入人体I期临床试验阶段,此阶段主要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另外观察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如果这一阶段疫苗的安全性评估顺利通过,会进入II期临床试验,此阶段会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评估,主要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果II期临床试验通过评审,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此阶段有点像“攻毒试验”,要针对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开展临床试验,用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当有效性足够高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时,厂商或研发疫苗的单位组织就可以申请,准备上市。
上市后,还要对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更大范围的评估,为疫苗的改进或改良提供依据。
无论疫苗进行到哪一个阶段,安全性评估永远会放在第一位,而且要严格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在自愿原则和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开始疫苗临床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受试者安全,试验的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要经得起核查。
有点疼、有点累,疫苗不良反应咋应对?
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有些是疫苗中的蛋白质或抗原引起的,有的是其中的佐剂等辅料导致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有的反应属于速发,如急性过敏反应,可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少数可表现为迟发,如接种后7天~14天才发生。
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局部的轻度肿胀、疼痛,全身反应如发热(一般发热在38.5 ℃以下、很少超过2天),周身不适等。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注意休息即可,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大部分人在接种后48小时内缓解。
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包括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接种后全身感染等。为防止或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接种前应和医生说明个人有无不适宜接种疫苗的情况,接种后在医院休息、观察30分钟后若无异常方可离开。如出现发热、头痛,可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以缓解症状。如局部红肿持续扩大、高热者,应到医院及时诊治。
在疫苗接种实践中,有些和疫苗本身无关的不良事件被误认为疫苗的不良反应,如接种者原本就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者原有基础疾病正好在疫苗接种后发作,这些属于偶合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疫苗本身的不良反应还是偶合症,判断起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专业过程。
人类迎战传染病,胜利靠大家
天花是目前人类唯一消灭的传染病。一方面,一些传统传染病依然存在和流行,有的曾经一度得到很好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另一方面,新发传染病在不断出现。
当前流行的传染病中约70%~ 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抗病毒药物种类有限,且缺乏专属性强的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但不可轻敌。因为,即便病毒性疾病已经有了疫苗接种,且预防很有效,但由于疫苗覆盖率的下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仍出现暴发流行。
另外,有不少人认为,接种疫苗就必须100%保护不被感染,否则就说明疫苗无效,从而否定疫苗的作用。自疫苗诞生以来,还没有哪一种疫苗的保护效果达到100%。接种疫苗后即便不能避免被感染,但由于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仍然可以起到减少发病、减少重症的作用。这是自疫苗问世以来已被证实的结果。这对感染后容易出现重症的人群来说格外重要。
也有不少人认为,既然85%或90%的人打了疫苗就可以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我就不用打了,我当那10%就行了。实际上,建立免疫屏障需要一定时间,只有符合接种条件的人都接种疫苗,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屏障,才有可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这对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越快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才能尽快减少甚至阻断传播,也才能不给传播中的病毒增加变异以逃脱免疫的空间。
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教授审稿
摘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wsjkw.sh.gov.cn/yfjz/20210429/77853aa8c37f41639d90e05af5f8e7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