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

时间:2021-03-17 20:00: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段论述既阐明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又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多维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段论述既阐明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又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当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多维特征。

  一国的经济体系一般指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相应的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总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更好呼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的经济体系。任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需求引致,尤其最终消费需求的引致。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由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引致和决定的。二是为更好呼应和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大趋势的经济体系。任何经济体系从根本上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决定的。如果把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作为自变量,经济体系就是因变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充分反映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水平,而且要充分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及新产业革命的新要求。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呈现以下九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实践来看,无论一个国家经济有多发达,或是否进入后工业化,都不能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美国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技术,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德国推出了“工业4.0”,意在稳定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强国地位。因此,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大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振兴制造业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作的首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金融和智能网络等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支撑及相互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重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又要重视“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唯有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既看到虚拟经济的“寄生性”,又看到虚拟经济的“独立性”,防止“脱实向虚”,防止房地产泡沫化,最大限度地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率、更安全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才能最终建立起来。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粗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我国人口红利几近消失,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唯有从根本上转变依托人口、资源和投资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从“数量赶超”到“质量赶超”历史性跨越,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世界各国都在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创新发展,争取主动权。美国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欧盟提出要建立创新型欧洲,探索欧洲复兴之路;日本、韩国也出台了“未来开拓战略”和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协调平衡发展”的经济体系。

上一篇: 冬季过敏性鼻炎怎么破?

下一篇: 聚焦3·15 | 得物平台疑似卖假货 鉴...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