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压只看单臂高、低压?千万别忽略这3个指标!
时间:2022-10-13 15:50: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危险因素。尽管高血压很容易确诊,但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的诊断仍存在重大差距。据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8亿高血压者未获诊断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
血压的准确测量是高血压诊断、高血压防治效果评估以及血压监测的基础和关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国多采用单侧臂血压测量方法,这种单一血压测量方法在一些双上肢血压差异大、外周血管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存在测量误差,也会漏诊一部分高血压患者。
目前,四肢血压测量已经从科研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可获得臂间血压差、踝间血压差和踝臂指数等指标,综合应用这些参数,能够提高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检出率,还能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一、四肢血压测量指标
1、上臂血压:正常参考值为90~139 / 60~89mmHg;
2、踝部血压:正常参考值为青年人100~165 / 60~89mmHg,中老年人 110~170 / 60~89mmHg;
3、臂间血压差: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10mmHg提示,心血管事件和外周血管病风险增加;sIAD>20mmHg,臂间舒张压差异 (dIAD)>10mmHg提示,上臂相关动脉非对称性 狭窄(狭窄侧血压降低)。
4、踝臂血压差:踝臂血压指数(ABI)正常参考值为1.0~<1.4。若ABI为0.9~<1.0提示,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双侧ABI<0.9提示,主动脉狭窄;单侧ABI<0.9提示,下肢动脉非对称性狭窄;双侧ABI≥1.4提示,主动脉和大血管壁钙化、硬化。
图: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示意图(IAD:臂间血压差异,ABI:踝臂指数,IAND:踝间血压差异)
二、四肢血压测量方法
1、测量环境应该安静适宜,且情绪平稳。 测量前30分钟内受检者禁止喝咖啡或饮酒,不进行剧烈活动。
2、排空膀胱,在安静环境下充分休息5分钟以上。
3、测量时,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测量部位,仅测定双臂血压时,可采用坐位,椅子需有靠背,上臂高度应与心脏水平一致。
4、测量上臂血压时应选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气囊宽度需覆盖上臂长的37% ~ 50%,长度达到上臂周长的75% ~ 100%。
5、下肢血压测量多使用踝部血压。推荐使用50厘米×14厘米左右的长方形袖带进行测量,袖带气囊宽度达小腿周长的40%,长度至少达到小腿周长的80%,将袖带绑在受试者的双脚踝上方,袖带下缘距内 踝上2~3厘米,松紧适宜。
6、连续测量2次,每次间隔1~2 分钟,取后一次测量值或2次测量的平均值。
三、四肢血压测量的重点人群
1、IAD增大患者,当sIAD>20mmHg时,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以便全面了解周围血管病变情况;
2、青少年高血压患者,排除主动脉缩窄;
3、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鉴别诊断;
4、间歇性跛行或肢体无力、怕冷患者;
5、血压升高程度与靶器官损害不相称患者;
6、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7、疑似大动脉炎或既往患过大动脉炎的患者;
8、糖尿病患者;
四、四肢血压测量的特殊疾病应用
1、主动脉夹层:急性胸痛患者应进行四肢血压测量,对于急性严重胸、背痛患者,四肢血压差异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有研究显示,四肢血压差异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敏 感度为81.3%、特异度为95.1%。另外,四肢血压测量有助于排除假性低血压,更全面反映患者真实的血压水平。
2、大动脉炎:无论是大动脉炎活动期还是非活动期,均可存在明显的四肢血压差异。对于年龄<40岁的初诊高血压 患者,尤其是女性,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对于年龄<40岁的初诊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女性,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
五、四肢血压测量注意事项
在进行四肢血压测量和结果评价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双上肢血压测量或四肢血压测量时,特别要强调同步测量。因为人的血压是动态变化 的,在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体测量到的血压值是不同的。
2、IAD受基 础血压水平的影响,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建议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后应重复 测量四肢血压,以排除血压水平对四肢血压差异的影响。
3、四肢血压差异也存在白大衣效应。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IAD增大的检出比例逐渐降低。
4、在临床中,双臂血压测量用于界定血压测量的参照臂,通常以血压更高的一侧为血压测量臂。 若臂间血压差异小,血压测量臂可能会有所变化。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10):963-971.
2,杨宁,李玉明.《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05):417-419.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2.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