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荀彧之死: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之神秘死亡
时间:2020-01-09 06:38: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并为曹操先后推荐了大量人才。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但后来,荀彧却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猜忌,调离中枢,最后在寿春神秘死去,留下了千古疑案。
要想调查荀彧之死,我们首先是看看荀彧是什么样子的人。荀彧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祖上世代为官。他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由此可见荀彧的家庭,是士族集团的代表之一。出身于官僚知识分子家庭,这能为荀彧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荀彧最后能成长为当时著名的谋士的原因之一。而做为汉朝官僚世家的成员,这也对荀彧对大汉王朝具有深厚的感情,产生复兴汉室的理念无不影响,而荀彧,年少的时候,就少有才名,而名闻天下,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除了出生名门之外,荀彧,不同与当时那些膏粱子弟,安于享乐,是一个有着一腔热忱的有为青年,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理想的名士。先说有远见,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荀彧居住的颍川之地,是四战之地,非常危险。为了家族的安全,荀彧主动提出离开故土,迁往相当安全的河北地区,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而那些留守家乡的人,却遭受兵革之乱而丧命。这足以看出来荀彧是有远见的人。其次,是有抱负。作为士人,荀彧不像有许汜那一类的士人,只知道求田问舍,发国难财,不关心国家命运。作为有抱负的人,荀彧没有逃避责任,而是主动投入政治中来。他被袁绍待为上宾,如果留下袁绍手下,荀彧要求得富贵相当容易,而就当时而论,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大士族,名誉天下,是许多名士投靠的对象,荀彧的弟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供职。可荀彧却看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主动离开袁绍,投靠了更有能力的曹操,作为有抱负的他,要寻找更能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再者,是有理想。荀彧不同一般的谋士,只知道为军阀主子,出谋划策换取功名,他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一生都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劝曹操迎奉天子,尊王室,为汉王朝寿命的延续,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后来,曹操权势急剧膨胀,要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也没有同流合污,不顾曹操的猜忌,坚持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毅然决然反对曹操的行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都说明了荀彧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要分析荀彧的死因,还研究一下荀彧与曹操的关系。荀彧与曹操是当时一对有名的君臣,一个是当时的名士,一个当世的英雄。荀彧能主动投靠曹操,除了曹操能力过人之外,还一个是重用原因,就是曹操的对汉王朝的态度。当时董卓作乱,曹操能首倡义兵起兵伐董,并在各路诸侯观望不前的时候,能够主动出击董卓。这些也是荀彧对曹操产生好感的原因。而曹操一见到荀彧,就马上说出了:“吾之子房也。”并委以重任,荀彧遇见曹操,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他也为曹操集团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接下来我们看看荀彧的比较大的功绩。第一个,是保全兖州三城。当时曹操为报父仇,出兵讨伐徐州的陶谦,山东张邈、陈宫等人联合吕布叛乱,整个山东地区仅剩鄄城等地。荀彧在曹操大军未到之际,和程昱等人设计保住三城,稳定了局面,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并在山东局势不明朗,曹操想先夺取徐州的时候,主动向曹操劝谏,劝其效仿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巩固关中、河内的基地,而曹操也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并最终打败了吕布,有效控制了山东的地盘,这也为曹操后来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第二,迎奉天子,以尊王室。当时,李傕、郭汜作乱关中,汉献帝被迫逃亡东方。当时曹操许多部下认为局势不明朗,迎奉天子会带来麻烦,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可荀彧却高屋建瓴地从大局出发,劝说曹操迎奉汉献帝,他说“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他从道义、战略、人心等诸多方面分析了迎奉天子的利害,曹操最终采纳了荀彧的建议,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县。荀彧劝说曹操迎奉汉献帝,让曹操政治上占据了主动权,为曹操之后进一步争霸天下,打下了可靠的政治基础。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荀彧兴复汉室的理念,客观上延长了东汉王朝的寿命。第三,官渡一役,坚固军心。
当时,袁绍势力强大、人才济济,许多曹操部下都认为打不过袁绍,可荀彧却从袁绍与曹操各方面的比较,和袁绍内部人员的逐一分析,提出了袁绍必败的理由。特别是在官渡激战的关键时刻,当时兵微粮少的曹操,几次想撤军。而荀彧却在关键时刻,向曹操进言,“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采纳其建议,坚固战斗到底的决心。继续坚守待机。果然,后来许攸来投,曹操用其谋,火烧乌巢,大破袁绍,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可靠的基础。第四,献计伐荆,刘琮投降。平定北方后,曹操积极准备南征,他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采纳荀彧的计策,果然曹操大军出其不意地到达荆州地区,迫使刘表的幼子刘琮,望风而降,荆州不战而定。此外,内政方面,荀彧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这些人都为曹操集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荀彧能慧眼识人,反应了他过人的眼光,另一方面,人才的聚集也是曹操能统一北方,争霸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荀彧后来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曹操每次出兵,荀彧都镇守许昌处理军政大事,他也为汉朝廷和曹操集团的稳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然而,就当荀彧屡次为曹操作出重大贡献的时候,成为曹操倚重的重臣时,他们却于公元212年时,在曹操欲进位魏公的时候,产生了重大政治分歧,最终也导致了荀彧的神秘死亡。整个事件发在建安建安十七年,当时曹操的权势越来越大,他手下的董昭等人,就向朝廷建议曹操应当称魏公,加九锡。亲董昭自去询问荀彧的建议。之所以要先询问荀彧,是他们想争取荀彧为代表的士族势力支持,让荀彧这个重臣挑头干这件事情,由他上表朝廷,会让曹操称魏公事情更为稳定,反对意见也就越来越少。可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荀彧,听到曹操称魏公的事情,马上回应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荀彧为什么会如此反对曹操称魏公呢?因为他是十足的拥汉派。他认为曹操一但称魏公,就不是当初与汉献帝之间的君臣关系了,而是国与国的关系,有朝一日曹操没准就会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这也是与他兴复汉室的理想,谬以千里。得知荀彧明确反对后,曹操很生气,他没想到荀彧会如此反对,由是心不能平,并开始不信任荀彧了。此时,权倾朝野的曹操,早已不是让称那个首倡义兵的热血青年了,也许曹操一开始也有兴复汉室的想法,但局势的变化,汉王朝的急剧没落,以及自己的在权力道路上的急剧膨胀,都让他让为汉王朝早已不重要了,不过是自己手中利用的政治工具。他认为自己功盖寰宇,称个魏公没什么了不起的,是理所当然。而荀彧如此表态,是明白的唱对台戏,以后自己再还想进位加爵,荀彧更是一块绊脚石,他们之间也完全没有当初的默契了,反而越走越远,而且荀彧本事大,能力强,又是士族代表,日后注定是自己在权力道路上升上的最大阻碍,没准还会到威胁自己的安全。于是,曹操开始处理荀彧了。
同年,曹操征孙权,他让荀彧到谯县劳军,等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并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把他控制在自己身边。之后,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而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另外一种的说法是: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荀彧到底是病亡,还自杀,目前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明,死也许是荀彧唯一的选择了。因为荀彧先死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上的,他兴复汉室的理想,完全被当初那个自己信任的曹操破灭了,看着曹操一步步要取汉室自立,荀彧也完全束手无策了,他陷入了空前的绝望,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的更为痛苦,那个兴复大汉王朝的志向也只能化为南柯一梦,再也无法实现,而他认为他再在曹操身边多停留一天,就会在多助纣为虐一天。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完全是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都在精神折磨后痛苦的离世。也许,他是用自己的死亡,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能赞成你这做下去,就是强烈表明自己这样一个反对曹操窃取大汉王朝权力的态度。而就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就顺利地当上魏公,从此一步一地走上取代汉室的道路。
就这样,一代名士荀彧以神秘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的死,是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历史悲剧,是理想破灭带来绝望的死亡。但他敢于坚持理想,敢于反抗现实的精神,却是我们后人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