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美的使者
时间:2020-01-09 12:08: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国美术馆外景
叶禹汐
张彧
李世宁(右)
吴蜀康
陈旋
崔鲜平
钱学勤
陶思远
志愿者的微笑充满着快乐,充满着无私,充满着坦然,也充满了温度。他们是美术馆传播美的使者,也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小志愿者成亮丽风景
“在这幅画中,天空、大地、树与人构成了一个律动的整体。人与环境的关系构成空旷幽远而又意蕴丰富的世界,融为一体。明亮的色彩与律动的线条相得益彰,那富于情感的笔触和色彩,充满了和谐之美。”
正在为大家做导赏的小姑娘举止优雅,她是“中国美术馆小小志愿者”叶禹汐,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她将志愿导赏和自己的绘画兴趣相结合,利用周末闲暇时间,与观众分享艺术的魅力。虽然来到中国美术馆藏宝阁才5个月,她对展馆内的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
谈起难忘的回忆,叶禹汐说,记得有一次在展馆内看到一名外国女画家,于是她主动上前打招呼:“CanIhelpyou?”女画家非常开心,感谢禹汐全程用英文为她做导赏。当被问到用英语讲会不会紧张时,小姑娘微微一笑:“不紧张,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很自信的。”
“这幅小尺寸油画作品《重泊枫桥》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颜文樑先生于1980年创作的,当年他已是87岁高龄,可以说是画了一辈子的画……”
这是美术馆藏宝阁的另一名小志愿者张彧,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他毫不怯场,每件作品都讲得十分认真娴熟。谈到为什么想来美术馆做志愿者,张彧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增长知识。”
李世宁小朋友也是通过志愿工作认识了很多当代名家的作品。起初,观众对小志愿者的导赏服务并不重视,李世宁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主动为那些带小孩儿来参观的家长做导赏,他们一般不会拒绝我。当我开始讲解,就会有更多人被吸引过来。”
以老带新薪火相传
每次大展前,美术馆都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给新志愿者进行培训。这是中国美术馆志愿工作的一大特色。
崔鲜平是新加入的志愿者,为了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她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从开始培训到正式上岗,一个月的学习忙碌而充实。“我们是新人,所有作品都是第一次接触,学起来自然要花更多的时间,一遍肯定是记不住的。听老师们现场讲,回去还要听录音、查资料、看视频,不断梳理总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崔老师的眼里,志愿服务不是兼职,而是一种生活,“生活本就需要时时做好平衡。”
薪火相传,新老志愿者传承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一种精神。陶思远也是一名新人志愿者,今年32岁,从事新闻工作。从培训到上岗,她很感激老师们的帮助:“哪怕我一个人约老师们给我讲,她们也会花上两三个小时带着我走完整场。”陶思远说:“老前辈们就像一座灯塔,照耀着前行的方向,给我力量。”
一句承诺数十载守候
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跨越老中青少几个年龄层,除了每年招募新人,很多志愿者一干就是数十年。
吴蜀康是一名国企退休干部,今年66岁,2000年报名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志愿者。退休之后,更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志愿服务之中,至今已经20年了。她是2015年来到中国美术馆做志愿者的。
谈到初心,吴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号召中长大的,为他人服务是一种自觉自愿。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有意义,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是我坚持志愿服务的初衷。”每次来美术馆,路上往返就要2个小时,但吴老师表示辛苦并快乐着。“这20年,志愿服务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讲好每一个展览,读书学习已成为我的一个习惯。”聊到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时,吴老师意气风发。
还有一位叫陈旋的志愿者,2008年,还在读大三的她报名成为美术馆的志愿者,毕业后在酒店、民宿行业工作了十余年,期间成家、当了妈妈,但依然坚持做志愿服务。有一次膝盖意外受伤,她一瘸一拐坚持做完了导赏。她说:“我们的前辈叶振寰老师70多岁时右腿膝盖受伤,但他拄着登山杖坚持参加服务,他是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榜样。”还有一次,陈旋发烧到38度,但她坚持做完了2个小时的导赏,导赏结束后就失声了,持续了一周。“我去麦当劳,指着图片点餐,服务员还以为我是聋哑人。”陈旋笑着说。
细数志愿经历的十余载,陈旋说:“美术馆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我从未想过放弃,除非老到不能出门了。”
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中,除了导赏组的老师,还有在幕后默默工作的值班组老师。值班组老师是“由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钱学勤就是一名在值班组默默无闻工作了11年的志愿者,今年62岁,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的退休职工。“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好志愿者。”钱学勤说。即便逢年过节,钱学勤也会过来。“当年招考报名的时候,人家就问过我,春节期间会不会离开北京,我说不会离开。所以,每年大年初一,我都会来美术馆做志愿服务,这是我对美术馆的承诺。”
像钱老师这样长年坚守在服务岗位上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曾有一名志愿者,在父亲送葬当天仍坚持来做导赏,只因为对美术馆的那份承诺。在这些志愿者心里,早已把“志愿”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钱学勤老师所说:“你在生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是在‘坚持’什么,所以,我们做这些也都是自然而然的。”
共享艺术快乐
对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也是共享艺术的快乐。
曾卫京至今仍然记得她在导赏完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之后,一名中年女观众当场流下了眼泪。
“艺术是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传播美不只是让观众记住某一幅画,更多的是要传达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陶思远动情地表示。令她感动的是,有观众告诉她,看完这些艺术大展之后,觉得中国人应该更有文化自信了。崔鲜平也表示,每每听到观众说“有人讲就是不一样”时,她就觉得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张帆负责中国美术馆的志愿管理工作。她说,在美术馆工作多年,目睹志愿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他们的精神,感染着周边的人。志愿者就像海洋里的一滴水,虽然微小,但汇聚到一起,就凝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感谢每一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