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有三个江苏?

时间:2020-01-11 09:09: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中国为什么有三个江苏?

文章转载自:地球知识局

一直以来,江湖上都流传着“三个江苏”的传说。

在这个面积不大的省份里,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三足鼎立,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形态。长江、黄河、淮河的存在,是三个区域出现的地理基础,而中国历史的演进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又强化了三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这是一个与水有着莫大关系的省份

因水而繁荣附属,也因水而有南北中之隔

(底图来自nasa)▼

但这三个区域都已经内嵌在江苏的版图上,它们也将携手共创一个更美好的江苏。

苏南,吴国故地

最狭义的苏南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也因此另有“苏锡常”的名称。这是一个以太湖平原为核心的板块,其延长部一直可以沿着长江冲击的方向抵达上海。事实上一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之前,上海也一直归江苏管辖,依据便是其与苏锡常地区的亲缘性。

狭义的苏南主要是指长江与太湖之间这块区域

太湖以南至钱塘江则是杭嘉湖平原

(底图来自nasa)▼

太湖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自从中国长江流域从宋元时期得到大规模开发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苏常熟,天下足”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对于行政中心远在北京的元朝来说,太湖流域生产的粮食,经向东改道的大运河北上,是首都保持人口供养能力最重要的经济支撑。

江南要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基本经济区还需要几个条件:

大运河的修建(无论是通向洛阳还是北京)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海水逐渐退去+持续不断的造陆

(底图来自nasa)▼

然而太湖周边的苏南城市并非始终只扮演着粮食供应者的角色。

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从易于开发的长江下游地区向中上游转移。湖北有着古代云梦泽干涸后留下的肥沃湖床,淤湖改田的民间运动也在兴起;湖南则着重开发了湘江流域,并引入了新大陆的块茎类作物,向山区进发。

“湖广熟,天下足”成为了此后中国粮食供应的主要格局。

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从长江下游转至中游

洞庭湖南北有着更广阔得平原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周边丘陵和山地相对开发也较少

还有巨大的增产和人口增长空间

(底图来自nasa)▼

这是苏南最早的“腾笼换鸟”时代,摆脱了主粮生产的太湖农业区开始向经济作物转型。这里一直具备桑蚕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业和手工业,在粮食生产由湖广地区承包以后,苏南也得以放开手脚成为经济作物产区。当然与此同时,太湖对面的湖州也成为了蚕丝的优质产地。

在各种人造化学纤维出现之前

人类还只能从自然界寻找各种各样的“纤维”

蚕丝则是当时这个产业最有价值的一种

(图片来自:deposit / 图虫创意)▼

借助太湖流域密集的水运通道,和上海开埠后的优势,苏南的丝绸产能得以向全世界输出,奠定了这个区域最早的工商业氛围。

在近代之前,江南丝绸就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源

上海开埠后,江南也一样紧跟着产业变化的脚步

当然,这背后靠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丝绸女工

(图片来自:dreamstime / 图虫创意)▼

然而苏南的定义还不止于此,从苏锡常向西,镇江和南京同样是苏南的一部分。但这两个地区与江淮地区只有一江之隔,在历史上接纳的北方移民较多,成为了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的前线。尤其是南京,由于历史上多次成为首都,北方化更明显,在文化上与最狭义的苏南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却不影响其富裕。

所以南京在民国时期又当了一把首都

而一座完全江南属性的城市

是很难获得这种机会的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雨热同期的气候与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为苏南地区带来了平顺的发展轨迹。这里的人习惯了风调雨顺的年景,相信只要勤恳劳动就会有回报,心态显得异常平和温润。即使在吴语区内部,也只有这里的口音堪称最典型的“吴侬软语”。这个词的重点就在一个“软”字,这是其他地区很难体会的听觉享受。

正是这巨大的民间财富

养育了传统生活中最富美学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Sergii Rudiuk)▼

苏南对“甘甜”的兴趣,也是伴随着金钱的流动而产生的。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福建沿海地区受到西方人探险者的启发,生产出了上好的白砂糖。虽然有了批量生产的能力,但白糖仍然是作为轻奢品出现的,在菜肴中大量应用属于一种炫富行为。这引起了苏南富商和拥有高收入的纺织劳动力的兴趣,让甜食在苏南完全定性。

挺甜的,但比不上三凤桥排骨...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QinJin )▼

甘与润,就此成为对苏南性格最好的写照。

苏中or苏北?

从最典型的苏南向北过江,就进入了江苏内部的文化过渡区——由南通、泰州、扬州组成的“苏中”。

在苏南人眼中,“苏中”也是苏北;在苏北人眼中,“苏中”似乎又应该被划为苏南。其实连通泰扬人民自己也很难简单地把家乡归入某一个范畴,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复杂度实在是太高了。

这苏中,实际上就是苏南的北岸

长江在这里就成了财富和文化上的天堑

(底图来自nasa)▼

就以南通来说,其东部几个县的口音明显带有吴语特色,当地人也经常很自豪地强调这一片区属于吴语区。然而到了南通中西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南通话,就变成了吴语和江淮官话混杂的口音,学者将其归入江淮官话,但又不尽准确。

吴语区(江苏内)也不完全等于长江南岸

南通东部也属于吴语区,长江以南的南京则不是

(底图来自nasa)▼

扬州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在语言上,扬州话的江淮风韵非常明显,但由于在历史上有大运河和长江连通扬州与苏州、南京,使得扬州在文化上有向南方靠拢的倾向。再加上明清时期密集的盐商活动带来的财富,让扬州成为了长江以北生活方式最接近苏南的城市。

越是在盐业上赚钱

越是要学会在自家院子里藏富

以至扬州的私家园林完全不逊色于苏州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HelloRF Zcool )▼

只是从行政上看,通泰扬地区还是属于苏北的一部分。

这当中的历史原因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江北是革命老区,江南是新解放区,为便于针对管理,人民政府将刚解放全境的江苏分为了苏北、苏南两个行署,泰州、扬州则分别担任过行署的驻地。其遗迹,便是扬州著名的苏北人民医院。

南北行署区基本是以长江为界的

不过加起来不完全等于现在的江苏

(上海当时属苏南行署区,南京市单列)

(底图来自nasa)▼

除开通泰扬,狭义上的苏北有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五市。然而苏北五市对通泰扬地区的认可度并不高,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通泰扬在古代的经济发动机是大运河,苏北的一些地区也曾大运河而兴盛。元明清三代是苏北名人辈出的年代,施耐庵出生于泰州最北部的兴化、吴承恩出生于淮安、《镜花缘》则诞生于连云港,运河苏北段确实贡献了极高的文化成果。

大运河确实可以带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

但真正的经济发动机还是江南无疑

(底图来自nasa)▼

但苏北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城市只有淮安(清江浦)和宿迁的一部分。淮安作为漕运总督驻地和大运河枢纽,从中收获颇丰,同时也一度成为了苏北的地区中心。可对更广泛的苏北人民来说,大运河只和远在北京的朝廷有关,治理淮河与噩梦般的黄河才是他们的共同利益,对运河上游的太湖直至扬州,他们是没有兴趣的。

大运河-高邮市北部河段

(图片来自:google map)▼

而疏浚运河本身,偏偏也是对脆弱的淮河水道的破坏,并最终在清末酿成了大祸。

然而苏北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随着黄河彻底向北改道,苏北的地理和经济环境日趋稳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有目共睹。如今在苏北,即使是经济较弱的宿迁和连云港,也全部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市的序列。

大运河的淤塞,黄河的南北摆动

淮河的淤塞,洪泽湖的泛滥

苏北的经济稳定与水利的安稳有着极大的关系

(底图来自nasa)▼

这并不简单。这是苏北在死守全省耕地红线,交通建设多年没有进展,且在税收和贷款方面没有任何倾斜的情况下做到的。尽管比起南部还有明显的差距,但苏北人民艰苦奋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决心从未改变。

苏北诸城,GDP其实不输很多省份▼

上一篇: 孙红雷赞张鲁一天真不世故:第一天拍戏就说...

下一篇: 原创“智障”老人给死去的弟弟盖了个7层高...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