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亮:痴思长绳以系日,常至深夜不觉累
时间:2020-01-13 23:34: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吕凤亮: 男 、字(文家 )、号(島上放夫、岛上東北人) 籍贯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年8月出生于吉林延邊。1975年入伍,1999年转业就职于秦皇岛市公安局(现已退休)。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特邀书法家)、中国公安部文联书协会员、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院士、秦皇岛"老兵"书画联谊会会长等职。
吕凤亮自幼喜书法 ,先后师从曹寿槐、碣陽先生;主研行、草,兼习隶书,尤喜榜书。多年来,在国内、军内、省内各级书法展赛中多次荣获奖项;特别是1989年8月,在北戴河执暑期间,曾经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其书法作品还曾在国家、省、市报刋杂志上登载。吕凤亮老师的书法作品也曾作为"国礼",赠送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朝鲜等国政府、企业及国际友人。在2019年"中国好品牌年度十大影响力书画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金奖*功勋奖);在第三届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分会场评选中,荣获"十大书法家"称号。
痴思长绳以系日,常至深夜不觉累
毛笔还是往日的一管狼毫,带着些微的光泽与温润,像是人世间那些小小的不忍释手的悲伤与欢乐,更似生命深处的风惊雨急、岁月静好,一应托付于墨黑纸白、尺幅浩渺间,一笔一画,草长莺飞;一收一放,晴波滑笏。
流水下下,片云归洞。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无疑,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且与时代声应气求,成为了吕凤亮老师书法的美学魅力之所在。
作为“无声音乐,有形舞蹈”的书法,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其本质都是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精神、思想等。那些或刚劲、流畅、蕴蓄、精微,或迅捷、优雅、粗犷、洒脱的线条以及形式上表现出来各式不同的美,无不是“人”的呈现。
显然,吕凤亮老师对于书法的理解,已经超出对笔法、字法等外在特征的感性认知,提升到了言志载道的高度。“书法艺术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韵味无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字的表面形态,更要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去体验作者在书写作品时的状态、感觉、气质,才能把作品和人真正结合起来,这样的书法才能更立体、更完整”。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数十年深潜浩瀚经典碑帖典籍﹐涵泳游涉不辍,吕凤亮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艺术语言。它不只是古代经典在现代的重光,更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奔放开来。
这就是吕凤亮老师书法的思维和实践,细腻飘逸且不失静水流深,面若平湖又胸有激雷,笔墨到处,仿佛以夜色为薪,烧制出来的清澈月光,悠然流着旧文脉,呈现出人与笔墨变化的诗性冲突与和谐,具备了时代赋予的标杆意义。笔者还之所以欣喜于他具体的书作,是因为他从未将其当成艺术上的偏安之选。而是从宣纸上出发,一任秋霜两鬓侵,对细节的控制以及对情绪的把握,沉淀自大半生的笔墨践行,沉淀自大半生的人生体验。
南朝王僧虔曾作《笔意赞》,堪称从历代苍苍王朝下文人墨客的心事和顿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吕凤亮老师自幼喜书法 ,先后师从曹寿槐、碣陽先生;主研行、草,兼习隶书,尤喜榜书,而今致力于书法的研习上毅然且行且珍惜。观其作品,无论扇面、条幅、对联、斗方小品,还是气贯长虹的长卷,都有着深山古寺般的拙朴与微茫。其创作理念,仿佛驻足传统庭院中的一口老井旁,领悟着“万事尽如秋在水,几人能识静中香”的真意,入古出新,师古而不泥古,书风追求自家风貌。笔运中锋,之所以容易形成圆的线条,实际上是由于笔毫着纸运动时的压力分布的差异所致,从中锋行笔的墨迹中可以看到: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两边副毫压力则由内向外逐渐减少,造成了深化程度及燥润的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者中间润边缘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圆”形的立体感。在传统书法学中,对此常用“锥画沙”等描述性语言来作形象化的说明。凡“劲”者必显其“圆”之效果;凡“圆”者,自然有“劲”之力度美,两者是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仔细欣赏吕凤亮老师的书法兼才气、狂狷之气与文气于一身,具有一种来自书史昭示的纵深度,这尤其表现在他的行书创作中。因而其讲求狂肆、帅野之美,在这方面他自觉地抑制了他熟练掌握的二王一路线条表现,而求期线的毛涩和张力表现,从而表现了草书之气与势。大草的高难度正在于它要求在大气盘旋的同时有精微的技巧表现。吕凤亮老师的书作气势夭矫而不失法度,率肆与精谨并能,而其草气咄咄,吐纳雄放,尤迥出时流。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躬耕墨池里的吕凤亮老师的笔墨,与对酒当歌毫无二致,都是当代“理想主义的一个缩影”,于缓缓的时光流逝间,不随波,不逐流,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声音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