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市人大代表建议强化论文匿名评审制度
时间:2020-01-15 08:21: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新京报讯 (记者 邓琦 吴娇颖 黄哲程)1月14日,正在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多名市人大代表就端正科研学风、规范论文评审制度和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提出建言建议。
代表们提出,目前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建立的匿名评审制度还有需要改进之处,应更加严格。同时,建议在科研领域大力度反腐,强化对科研资金的使用监管。
匿名评审制度还需改进
近年,对科研伦理的规范,和对加强学术不端的惩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月14日,多位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对学术论文加强规范。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对学术论文应强化规范。期刊审稿机制应当在评审环节提高严谨性,推进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
张颐武表示,目前国内学术领域的审稿制度还需要强化。“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周期比较长,一篇论文往往需要经过两三年才能发表出来,就是因为有非常严格的审稿制度。”
据其介绍,目前国内一些核心期刊已经建立匿名评审制度,学位论文的审查也实行匿名评审制度。“这其中可能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一制度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建立。”同时,他也表示,学术期刊也需要建立编辑对审核稿件负责的机制。
需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张颐武还坦言,目前各个学科领域中,还存在大量的观点重复问题。“真正的学术创新或者有分量的研究太少,真正经得住考验的创意太少。”
“目前整个学术评价体系把步骤都定好了,大家按部就班的往上发展,就限制了科研和创造空间。”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安雪晖也表示。
一名来自高校的市人大代表表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和各种指标要求,像一个大指挥棒,比如,如果你想评教授,每年需要发表多少文章、出多少专著、做多少课题,都有指标,达到了才能考核过关。核心期刊和科研经费的蛋糕是固定的,大家为了完成硬性要求和指标,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和手段去争取,从而催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认为,学术评价体系需要更优化,核心期刊以及科研经费如何去分配,必须客观、公平、科学。”
她表示,目前各项制度都有,但是执行不到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评判一个研究成果是否构成先进性、是否有创新、是否造福于社会,只有同专业、同行业中的顶尖专家,才有资格来评判。”
建议1
“科研领域加大力度反腐”
安雪晖指出,在科研资金使用的监管方面,“应拿出目前在其他领域反腐的力度来反科学领域的腐败。”
他表示,一方面要倡导给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还有更多自主科研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让他们明白,你不是没有监管的。”
张颐武认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的批评声音目前还太少,学术批评不够强。
“如果按照正常的学术发展路径,学者们每隔4、5年就需要被别人、同行评价一次,那敢批评谁?大家就会想办法经营人际关系,因为谁都不能得罪,一定要抱个粗腿。有的人去参加学术活动,就是为了跟大家认识。”安雪晖说。
建议2
博士论文审核应更严格
对于数量较多的博士论文,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说,由于量大,不少高校在审核中不会细看内容,多数只查看刊发的刊物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导致内容审核不够严格。
他说,从学校层面看,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现在博士毕业答辩的一项必要条件,这个要求利弊参半。如果没有这项要求,很多在读博士可能不会真正用心去写作。
但与此同时,核心期刊的主编掌握了太大的学术权力,容易发生“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他还建议,在高校中推广设立学术道德委员会,专门负责校内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同时,建立事后追惩机制,发现问题立即审查,核实后追责处理。
新京报记者 邓琦 吴娇颖 黄哲程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