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6岁进荣国府,最后郁郁而死,本有更好的归宿,或是贾母所致

时间:2020-01-26 21:57: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黛玉6岁进荣国府,最后郁郁而死,本有更好的归宿,或是贾母所致

《红楼梦》里,黛玉6岁离开父亲,千里迢迢投奔荣国府,住到了外婆贾母的身边。很大程度上,确实也解决了林家的问题。

要知道,贾敏死后,黛玉就成了没有妈妈的孤女。可在那个年代,没母亲教导的女儿,是会被列入“五不娶”之中的。

也就是说,因为没有母亲,黛玉成人之后,会受到门当户对的世家唾弃,而只可以低就下嫁。这显然是林家所不愿看到的,也更不是外祖荣国府所愿意的。

因此,贾敏去世后不久,贾母就安排人等前去接应,让黛玉来贾府长住。按照林如海的说法: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

可是,让贾母和林如海大失所望的是,黛玉来到荣国府之后,一开始,确实也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思乡想家之情。

但那先天不足之证,却从未彻底治愈。乃至16岁后,终于不支而香消玉殒。这个结果,必定是贾母始料不及,更非林如海之初衷。

只是,黛玉死时,林如海已经在7年前亡故。假如林如海地下有知,父女相见之时,会是何等的唏嘘?还会满意自己当初的决定和安排吗?

黛玉之死,和身体虚弱关系已经很小了。毕竟,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再也没有弱不禁风的描述。相反,和宝钗义结金兰之后,黛玉的欢笑已经逐渐增多,也更多了几许娇嗔与顽皮。

而后来在王夫人的阻碍之下,即使宝钗搬出大观园,金玉良缘依然风头甚劲。黛玉,也就在这无可奈何之间日渐消瘦、日渐枯萎,最后一病不起。

用我们现代人心理卫生常识的观点来分析,黛玉6岁失去母亲,按理更应该得到父亲的呵护。而贾母与林如海的安排,完全只考虑到日后的婚嫁名节,根本未曾顾忌黛玉成长过程中必须的父爱。

于是,黛玉来到荣国府之后,虽然的确得到了贾母这个外婆的格外关照。衣食用度,和宝玉同等,这确实一种长辈的关爱。但再如何,总不及父亲林如海所能给予的父爱。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而黛玉既没有了母爱,幼小的心灵本已是脆弱不堪,这么小的年龄,再离开父亲,千里迢迢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外婆家。你看黛玉当初是如何自处的: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

很多人对这两句话,当作黛玉谨慎、年幼懂事来看。

殊不知,这正是一个儿童最基本的恐惧感。那种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恐惧,唯一能消弭的,唯有父母之情。

而此时,母亲贾敏已经阴阳两隔,父亲林如海也是万水千山。你让一个6岁的孩子如何能发出同龄人的欢笑?

所以,这么多年来,黛玉在荣国府实际上是不开心的。至少,在10岁前的黛玉,绝对没有多少欢笑可言。所陪伴她的,唯有内心无处逃避的孤独与无助。

其实,黛玉早逝的这个悲剧,林如海本有非常简便的方式避免。只是,我们无法得知,为何林如海当初要避简就繁,选择将黛玉送到荣国府这个方式。

在我看来,避免黛玉早逝的方式,其实就是留在自己家里,和父亲相濡以沫,不但满足了女儿晨请夕省的孝心,也满足了林如海儿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按照林如海的说法,那是“年近半百,再无续娶之意”。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问题。

按说,姑苏林家,本是列候世家,林如海自己也是本朝探花,外放为盐政,署理两淮巡盐。这样的世家子弟、又是现职官员,中年丧妻之后,就此不娶是很难说得通的。

更何况,林如海还只有黛玉这个女儿。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林如海真愿意这么坦然接受?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最期盼的就是子嗣香火旺盛。贾敏犹在的话,碍于荣国府的威名,林如海心有顾忌,或许不便广纳妻妾。

贾敏不幸早逝,不正好借此机会多娶几个侧室?一来也可以免去黛玉没有母亲的烦恼;二来,更可以壮大林家的香火。一举两得之事,林如海为何就要生生掐断?

如果林如海真的选择这个方式,续弦另娶。那么,黛玉就有了继母的教诲,不至于成为“五不娶”的孤女。再说了,有了荣国府这个外祖,后来的继母,有几个胆子敢虐待黛玉不成?

所以,黛玉最好的归宿,其实并非来到荣国府,而是留在自己家里,林如海续弦再娶。

为了保障黛玉和继母之间的关系融洽,林如海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和荣国府保持交流,经常走动。

那样,无形中也为黛玉找到了不可撼动的靠山。黛玉和父亲相濡以沫,在父亲的关照之下,不是比在荣国府孤零零多愁善感要稳妥的多?

上一篇: 惠英红化不化妆都一样,老的挺自然,温碧霞...

下一篇: 原创日本投降差点反复,年轻军官发动一场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