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专家共识
时间:2023-07-24 19:21: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皮肤屏障功能对外防范抗原物质、微生物、紫外线等的侵袭,对内防止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广义的皮肤屏障功能包括其渗透屏障、皮肤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以及其他与皮肤功能相关的诸多方面。
皮肤屏障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皮肤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代谢、免疫、体温调节及感觉等功能。其中皮肤屏障对外防范抗原物质、微生物、紫外线等的侵袭,对内防止营养物质、水分丢失,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狭义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指表皮的渗透屏障,主要由角质层、结构性脂类、皮肤脂膜构成。角质形成细胞作为砌墙之“砖块”,与其细胞外成分彼此紧密嵌合,同时细胞膜间广泛交联,形成非水溶性的坚韧外膜即角质包膜,成为表皮防御功能的基础;细胞间隙中的脂质类似砌墙所用的“灰浆”,严密砌合连接可限制水分在细胞内外或细胞间随意流动,主要包括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
同时其所具有的生物膜双分子结构,可防止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入侵,有利于内环境稳定;皮脂膜由汗腺分泌及透皮的水分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层细胞崩解产生的某些脂质成分构成,具有润滑皮肤、减少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参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形成、影响pH值及一定的抗炎作用。
广义的皮肤屏障功能包括皮肤渗透屏障、皮肤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及其他与皮肤功能相关的诸多因素。目前认为,表皮渗透屏障与免疫屏障、酸性环境屏障及微生态共同构成一个整体防御系统。表皮微生态、pH值可影响表皮渗透屏障,表皮渗透屏障受损,又可影响其他屏障功能。
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相关皮肤病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化学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医源性因素等。常见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种族等;外源性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如大气污染、季节交替、日晒、温度变化等;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等;生活方式如刺激性饮食、酗酒等;医源性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药物、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及激光等有创性治疗;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导致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水分、脂质失调,亦可表现为脂质双分子层、角质层结构破坏。
临床常表现为片状或弥漫性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细小糠状鳞屑,偶轻度肿胀,可伴有灼热、刺痛、 瘙痒、干燥、紧绷感等自觉症状,受外界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后可诱发或导致症状加重,皮损反复发作。
构成皮肤屏障的成分发生基因突变或先天性缺陷均可引起蛋白质表达异常,从而导致一系列以皮肤屏障功能损伤为特征的皮肤病。如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角蛋白K5、K14缺陷)、先天性厚甲症(K6、K16、K17突变)、寻常型鱼鳞病、特应性皮炎(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突变)等。研究发现,当皮肤屏障功能完整时朗格汉斯细胞识别皮肤共生菌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细菌、真菌、病毒等平常在皮肤表面不致病的共生菌进入真皮,被树突状细胞识别,提呈共生菌抗原,活化免疫系统,诱发炎症。
因此,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后,可使许多炎症相关性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痤疮、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发病或加重。
皮肤屏障功能的检测
通过询问病史及皮肤科检查可初步明确患者有无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而进一步明确患者屏障功能损伤的程度及治疗需借助一些客观评价指标,如皮肤屏障无创生理参数检测、面部皮肤图像分析(VISIA)、皮肤镜、组织病理、高频皮肤超声、微生态监测等。
1、皮肤屏障无创生理参数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包括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water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corneumhydration,SCH)、皮脂含量及皮肤表面酸碱度等。
1.1 TEWL:可检测皮肤角质层水分散失量, 对健康人群研究发现TEWL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年龄相关,以新生儿最高,老年人最低;随皮肤温度和血流量而变化,在身体各部位的测量中,四肢末端和暴露部位TEWL较高;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时TEWL值增大。
1.2 SCH: 正常SCH维持在一定范围。当含水量<10%,皮肤将变得干燥、粗糙,出现细纹甚至皲裂;而含水量>20%,皮肤渗透性增大,易于受有害物质侵袭。目前认为,影响SCH因素包括局部血液循环、角质层甘油含量、天然保湿因子、皮肤屏障功能等。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皮肤表面被封包时,皮肤SCH增加;但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即使SCH不足,水分仍然经皮丢失,造成干燥的皮肤更加干燥。
1.3 皮脂含量:皮肤表面的脂质来源于皮脂腺分泌的脂质(代表物为鲨烯)与表皮脂质(以胆固醇为主,尤以神经酰胺常见)。目前认为,过多的皮脂影响角质层脂质正常的排列模式,影响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且过多的皮脂为卵圆形糠秕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继而损害皮肤屏障功能,可能是面部、前胸、上背部等富含皮脂腺脂质部位易于出现痤疮、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蠕形螨的原因之一。
1.4 皮肤酸碱度:皮肤表面pH值由角质层的水溶性物质、皮肤排出的汗液、皮肤表面的水脂乳化物质及皮肤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共同形成,一般维持在4.5~5.5。当皮肤表面pH值升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代谢,使其增生、分化异常,角质层致密性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改变。皮肤pH值越高,水通透屏障功能越低。综合上述指标可反映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一般当TEWL值增大,SCH降低,pH升高,皮脂含量过高或过低时提示皮肤屏障受损。
2、面部皮肤图像分析(VISIA):
综合白光、偏振光和紫外光3种摄影光线,行皮肤斑点、皱纹、纹理、紫外线色斑、毛孔、棕色斑、红色区和紫质等8种指标的定量分析评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在临床中表现出弥漫性潮红、红斑等皮损均可用VISIA中红色区严重程度评估。该检测临床多用于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多种皮肤病,如黄褐斑、痤疮、毛细血管扩张等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及疗效的观察。
3、其他: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过皮肤镜可见红色背景下,灶性或弥漫分布的白色或黄色鳞屑,低倍镜下密集分布的血管;高频超声影像主要用于观察皮损累及范围和深度,治疗前后皮损本身的超声影像变化也可以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已成为微生态研究的主流技术,如用该技术可评估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菌群失调与疾病严重性及活动性的相关性;此外,组织病理中所呈现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态、细胞间黏附情况及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等,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皮肤屏障功能损伤情况。
常见皮肤屏障功能修复方法
1、一般处理:
1.1 健康教育:
避免诱发因素,如饮酒,少食高糖、高脂、牛奶、辛辣等饮食,提倡适当锻炼,规律作息,不熬夜,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皮肤屏障的破坏极易反复发作,心理疏导 和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定期治疗与随访,在医师指导下配合治疗,保持耐心、树立信心、维持皮肤良好的状态。
1.2 正确清洁皮肤:
日常生活中过度洗涤、使用过烫的水清洁及暴力揉搓皮肤易造成皮肤屏障功能损伤;选取合适的清洁剂是进行屏障修复的第一步。理想清洁剂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①温和清洁皮肤为下一步药物吸收做准备;②对皮肤无刺激;③可减轻或逆转由其他治疗导致的皮肤屏障损伤;④可维持皮肤正常pH值;⑤不会诱发粉刺或炎症皮疹;⑥不干扰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如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
1.3 应用保湿剂:
保湿是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关键手段。保湿剂主要有3个特性,即锁水、保湿、软化。其中锁水主要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防水膜阻止水分流失,从而降低TEWL值;锁水的活性成分最常见的是二甲基硅油、甘油、矿物油等。而保湿主要是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使角质层含水 量增加,常见活性物质包括透明质酸、乳酸盐、尿素、山梨醇、甘油等。软化则是使皮肤光滑,常见的有二甲基硅油。
功效性护肤品所含的保湿成分主要为神经酰胺、透明质酸、尿素及一些天然植物成分。其中,神经酰胺应用最广泛,它是人角质层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保湿作用。经临床验证,使用对皮肤屏障具有修复作用的功效性护肤品可逐渐改善TEWL、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油脂等皮肤屏障生理指标。有效缓解患者皮损处干燥、刺痛、灼热等皮肤敏感症状,并且能减轻阵发性潮红症状。
2、药物治疗:
最关键的就是药物治疗,特别是内服药治疗。临床上往往通过调节内分泌、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抗组胺、抗炎等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有继发感染的可以加用四环素族药物,常用多西环素、美满霉素,此类治疗基本上都是处方药,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3、光电治疗:
临床上,光电治疗可用于多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皮肤病,如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敏感性皮肤等,有效改善其屏障功能,但不恰当的治疗参数及仪器选择可能加重屏障损伤和患者病情。
4、强脉冲光:
利用强光的热和穿透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对表皮细胞的光调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研究显示,低能量强脉冲光可有效改善敏感性皮肤的灼热、瘙痒、疼痛、紧绷感。
4.1 调Q激光:
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或者其点阵模式的组织穿透力强,可透过表皮层分解色素颗粒,但不会损伤正常皮肤组织,其光调作用利于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临床上可治疗黄褐斑、敏感性肌肤、玫瑰痤疮等。
4.2 射频:
射频治疗能增强皮肤保湿能力,起到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射频修复能在短期内增加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减少TEWL,快速改善玫瑰痤疮患者干燥、瘙痒以及阵发性潮红等临床症状。
4.3 弱激光:
包括红光、蓝光、黄光、半导体激光。其中,红光不仅具有杀菌消炎、减少炎症、促进胶原形成的作用;同时可以降低TEWL值、增加角质层水合度、抑制黑素形成、促进皮脂合成、刺激细胞增殖和生长因子分泌,进而改善皮肤瘙痒、刺痛等症状,从而加快皮肤屏障的修复。黄光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减少皮肤黑素形成和提高皮肤修复能力,降低末梢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受损的皮肤屏障,从而达到舒缓镇静、降低皮肤敏感性的功效。
4.4 化学剥脱剂:
化学剥脱对皮肤屏障的影响是先损伤后修复,可剥脱角质层,加快皮肤新陈代谢,改善过度堆积的角质形成细胞,同时刺激表皮组织和真皮纤维组织增生。玫瑰痤疮、痤疮、光老化等皮肤屏障功能损害的皮肤疾病均是其良好适应证,治疗后患者炎症性皮损、TEWL、皮肤pH值等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提示化学剥脱可用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剥脱治疗中操作手法不恰当、过快升高治疗浓度及患者皮损处于急性炎症期等因素可能加重皮肤屏障受损,需警惕或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专家共识[J],2022,28(1):1-3.
[2]刘玮.皮肤屏障功能解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 22(12):758-761.
[3]何黎,郑捷,马慧群等.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1-4.DOI:10.13735/j. cjdv.1001-7089.201611168.
[4]栾梅,李利.皮肤屏障功能的无创检测技术[J].皮肤科学通 报,2017,34(4):443-446.[5]YanY,ChenH,ChenL,etal.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protection of skin and mucous membrane barrier for health- care workers fighting against coronavirus disease2019[J]. DermatolTher,2020,33(4):e13310.DOI:10.1111/dth. 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