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硬性皮炎
时间:2023-09-21 14:10: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AD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该病呈慢性经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
婴儿期(出生至2岁):皮损多分布于两颊、额部和头皮,皮疹以急性湿疹表现为主,后逐渐蔓延至四肢伸侧;
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
青少年与成人期(>12~60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部,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
老年期(>60岁):男性多于女性,皮疹通常严重而泛发,甚至出现红皮病。
诊断标准:
中国 AD 诊断标准:
(1)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2)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3)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 阳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符合第1条,另外加第2条或第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诊断AD。
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本病患者往往有多种免疫学异常,其中Th2细胞活化为重要特征,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聚丝蛋白减少或缺失。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现代生活方式(过于卫生、西式饮食等)及环境暴露(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等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参与AD的发病。
(3)心理因素
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AD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发病机制:
虽然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疾病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减少或减轻合并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正规和良好的治疗及疾病管理可使AD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者可享受正常生活。
若您已确诊AD或存在AD相关症状,请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洗浴:
合理的洗浴不仅可以去除皮肤表面污秽痂皮,还可以降低皮肤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 数量。建议洗浴温度在32 °C~37°C,洗浴时间5 ~10min。推荐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其pH值最好接近正常表皮pH值(约为6)。 如 皮损有感染倾向,可在盆浴时加入次氯酸钠(0.005%漂白粉浴)以抑制细菌活性,有助于病情缓解。洗浴频度以每日或隔日1次为宜。
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
外用保湿润肤剂 是 AD 的基础治疗,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保湿润肤剂不仅能阻止水分丢失,还能修复受损的 皮肤屏障,减弱外源性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减少 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建议患者选用合适自己的保湿润肤剂,建议足量多次使用,沐浴后应该立即使用。冬季根据皮肤干燥情况可选用富含脂类的润肤剂。建议儿童每周用量至少 100g,成人每周用量 250g。
改善环境:
避免各种机械、化学物质刺激, 如 搔抓 、摩擦 ,毛织物 、酸性物质 、漂白剂等刺激,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饮酒和辛辣食 物;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适宜居住温度为 18 °C ~ 22 °C;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
食物干预:
据研究,5 岁以下儿童常见食物 过敏原为牛奶、鸡蛋、小麦、花生和大豆;5 岁以上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为坚果、贝壳类和鱼;
青少年和成人食物过敏少见,个别人有花粉相关食物过 敏,如桦树花粉相关的食物如苹果、芹菜、胡萝卜和 榛果。如果食物和皮疹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建议避食 4 ~ 6 周,观察皮疹改善情况,如患者既往无严 重过敏反应史,必要时进行食物激发试验。除非明确食物和发疹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不推荐盲目避食,过度避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避免接触过敏原: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过敏反应在AD患者中常见,发生率约6%~60%,常见的接触致敏物为镍、新霉素、香料、甲醛、防腐剂、羊毛脂和橡胶等。建议AD患者尽可能避免接触上述致敏物。
参考文献:
[1]王建琴.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解读[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5):359-361.DOI:10.3969/j.issn.1674-8468.2020.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