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Oral Health:颊和腭骨厚度对上颌骨后缘种植体术后边缘骨变化的影响
时间:2023-05-25 19:53: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边缘骨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骨整合种植体长期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特别是,早期边缘骨丢失(EMBL),一种发生在种植体功能第一年的非感染性现象,似乎对未来种植体健康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EMBL可能导致处理过的种植体表面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微粗糙的钛表面有利于细菌生物膜的粘附和定植。
Galindo-Moreno等研究表明,在加载后6个月,边缘骨质流失≥0.44 mm是种植体周围骨质流失进展的一个指标。Windael及其同事对1482个种植体进行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功能第一年EMBL≥0.5 mm与未来种植体周围炎发展的几率增加5.43倍相关[3]。最近,EMBL在假体加载后6个月内< 0.5 mm已被提出作为种植成功的独特客观标准。
许多临床变量可能影响EMBL,包括种植体设计、手术创伤、牙基上组织高度建立、牙基高度、多个牙基断裂、骨水泥残留和假体修复的涌现轮廓角度。然而,种植体放置位置的无牙嵴宽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够的种植周骨包膜对上述因素对种植周缘骨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具有保护作用。在骨宽度不足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可能会进行水平嵴增强手术,使用缩小直径的植入物或计划上述组合。然而,在文献中没有关于种植体周围的最小骨量的一致意见。
Belser等人建议种植体放置后的颊骨最小厚度为1mm,以防止EMBL,Spray等人建议最小厚度为1.8 mm,而其他作者则建议安全阈值为2.0 mm甚至更大。然而,这些建议主要来自叙述性评论、专家意见或没有准确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研究。
Mehreb及其同事在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证明了即使最初很薄(< 1毫米)的颊板也具有相对的尺寸稳定性,关于该主题的两篇系统综述证实了这一重大的不确定性,结论是,尽管有上述建议,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设定最小颊骨厚度的阈值,以确保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稳定性和最佳美学结果。
因此,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在严格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情况下,研究种植体放置时颊和腭骨厚度对淹没愈合期间种植体周围骨重塑的影响。
用超声植入物预备种植部位。(A)导骨截骨置入IM1;(B)种植体截骨扩大至直径2mm,置入IM2植入物;(C)用ip3 -4插入物最终制备皮质骨;(D)本研究中使用的种植体(Twinfit, Dentaurum, Ispringen,德国)
用于植入部位准备的压电插入片的顺序。从左至右:IM1、IM2、IP2-3;IM3;IP3-4 (Mectron, Carasco,意大利)
腭和颊骨厚度从T0(种植体插入)到T1(种植体脱落)的变化。数据单位为mm
腭和颊骨高度从T0(种植体插入)到T1(种植体脱落)的变化。数据单位为mm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上颌前磨牙区出现单牙缺牙,需要种植体支持的修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内连接种植体(Twinfit,Dentaurum,Ispringen,德国)在压电种植体位准备后植入。种植后即刻(T0)用牙周探头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面中部和腭中的厚度和高度并记录到最接近的0.5 mm。在3个月的水下愈合(T1)后,植入物被揭开,并按相同的方案重复测量。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检验用于比较从T0到T1的骨变化。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不同变量对颊、腭部EMBL的影响。
结果:90例患者(女性50例,男性40例,平均年龄42.9±15.1岁)在上颌前磨牙区种植90颗种植体,均进入结果分析。T0的平均颊、腭骨厚度分别为2.42±0.64 mm和1.31±0.38 mm。T1时颊、腭骨厚度分别为1.92±0.71 mm和0.87±0.49 mm。从T0到T1,口腔和腭部厚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垂直骨水平从T0到T1的变化在颊(平均垂直吸收0.04±0.14 mm;p=0.479)和腭侧(平均垂直吸收0.03±0.11 mm;p=0.737)上均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颊、腭侧垂直骨吸收与T0骨厚度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颊侧> 2mm和腭侧> 1mm的骨包膜可有效防止手术创伤后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
文献来源:
Cicciù M, Pratella U, Fiorillo L, Influence of buccal and palatal bone thickness on post-surgical marginal bone changes around implants placed in posterior maxilla: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study.BMC Oral Health 2023 May 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