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最高级别警报再次拉响,这次毒株更致命,绝大多数病例为儿童

时间:2024-08-15 19:00: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8月14日,猴痘疫情再次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最高级别的疫情警报。继2022年7月之后,WHO第二次因猴痘疫情发布这一级别的警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宣布此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表示,“一种新型猴痘变异毒株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及非洲其他国家出现,且迅速传播,这非常令人担忧。”

图片

2022年7月23日,WHO首次宣布猴痘疫情构成PHEIC,并且该状态持续到了2023年5月。当时,WHO强调了猴痘疫情在全球以及除欧洲以外的地区的中等风险,并指出了猴痘疫情在欧洲地区的较高风险。据WHO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报告猴痘病例数超过1.56万例,已超过去年病例总数,死亡病例达537例

图片

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变异株:变异株I型和变异株II型。I型猴痘病毒的爆发比 II 型猴痘病毒更致命,这也是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与 2022-2023 年爆发的 II 型猴痘病毒不同,当前的猴痘疫情是由 I 型病毒引起的,该毒株更危险,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更多的死亡。自2023年1月1日以来,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 22000 多例疑似病例,其中 1200 多例疑似死亡病例,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2016年至2021年间每年报告的中位数3,767例疑似I型猴痘病例。I型猴痘病毒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工作者的皮肤接触传播,据报道15岁以下儿童的病例比例很高

当前疫情涉及的猴痘病毒是1b型变异毒株,致死率高于之前流行的病毒。在过去1个月中,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四个邻国报告了100多例1b型变异株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些国家以前从未报告过猴痘: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专家认为,真实病例数更高,因为大部分临床相符的病例尚未经过检测。同时,今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也报告了变异株1a的病例,而喀麦隆、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南非则报告了变异株2的病例。

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西部和中部。2022年5月以来,全球非流行国家暴发了猴痘疫情,且存在社区传播。猴痘大部分临床过程呈自限性,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大小为200nm×250nm,呈椭圆形或砖形,其核心为双凹哑铃状,有包膜,有结构蛋白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猴痘病毒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毒非常稳定,合适的环境其传染性可保持数月,乃至数年。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min或60℃ 10min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

儿童猴痘如何传播?

传播给人类的确切模式仍然未知,可能通过动物-人传播和人-人传播。传染源主要为感染猴痘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也可感染。

年幼儿童和青少年的接触特征不同,年幼儿童常常通过直接的皮肤接触患有猴痘的照顾者或家庭成员后获得感染,而青少年的接触特征与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接触特征相似(即性接触)。母婴传播或院内感染较为少见。怀孕期间患有感染的母亲所产的婴儿应在新生儿特护病房中进行适当监测。根据不同的胎龄、胎儿状态和剖宫产条件,如果胎儿有危险或母亲有生命危险,应该及时分娩。

儿童感染猴痘后有何表现?

猴痘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猴痘感染导致的症状与现已根除的天花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但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具有自限性。严重病例多见于儿童、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发病初期:猴痘感染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但可短至5天,亦可长达21天。前驱期有发热、头痛、背痛、肌痛、乏力及明显淋巴结肿大(下颌部、颈部、耳后、腋下或/和腹股沟)等表现,持续1~3 天,部分患儿可无发热。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不同于其他部分发热出疹性疾病(如水痘、天花、麻疹等)的一个显著特征(图1)。还可有咳嗽、咽痛等表现。

图片

皮疹期:起病1~3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与天花皮疹相似,首先见于面部,再蔓延到头部、躯干、四肢、手心及足掌。皮疹往往在面部和四肢较密集(呈离心性分布)。病变可累及结膜、口腔、外阴部、阴道和肛门等黏膜。皮疹经历斑疹、丘疹、水疱或血疱、脓疱和结痂等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有患儿先在肛周和生殖器周围出现皮疹,皮疹可以为单个或数个,其后再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症状较轻。

皮疹从出现到结痂全部脱落持续约2~4周,痂皮脱落前均具有传染性,在出疹后1周内传染性较强。发热通常在出疹当天或3 d内缓解;在脓疱期可出现第2次发热,提示患者病情加重。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凹陷性瘢痕是患儿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

儿童猴痘如何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病例中突出了以皮疹为临床表现的就诊患儿中考虑猴痘的重要性,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皮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我国指南将猴痘诊断类型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诊断依据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对于可疑病例中,建议进行快速诊断检测,以避免病毒在社区传播。分子诊断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手段,鉴于病毒血症时间短,如果存在病变,应优先考虑拭子样本和抽吸病变液,而不是血液样本,注意尽量保证有效的样品采集方法。WHO建议使用三重包装运输传染性物质,包括患儿的标本。为了防止猴痘的传播,任何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过的动物都必须隔离30天,并进行密切监测,必要时及时治疗。确诊病例为疑似病例且猴痘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者,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猴痘的鉴别诊断非常关键。出现皮疹时,要详细观察皮疹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合其他临床表现,首先要与感染发疹性疾病,如天花、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疱疹性瘭疽、梅毒、登革热、疥疮等鉴别。此外,还要与过敏性疾病(包括接触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药疹等)、炎症性疾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过敏性紫癜等)、肿瘤性疾病(包括大疱性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图片

图1水痘,图2带状疱疹,图3单纯疱疹,图4 手足口病,图5疱疹性痹疽,图6梅毒,图7接触性皮炎,图8丘疹样荨麻疹,图9固定药疹,图10Stevens-Johson综合征,图11大疱性类天疱疮,图12过敏性紫癜,图13大疱性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猴痘如何治疗与预防?

猴痘治疗的目标是治疗皮疹、缓解疼痛和预防并发症。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及控制并发症、防止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重症患儿通常发生在幼儿和免疫抑制患儿中。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死亡的63例非洲患儿都在10岁以下。有皮肤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儿和儿童被认为是感染猴痘风险最高的群体。4岁以下儿童的病死率(14%)高于4~5岁儿童(8%)。8岁以下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严重的免疫缺陷儿童猴痘患儿应考虑积极治疗。

具体而言,体温高者以物理降温为主,38.5℃以上可予解热镇痛药,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皮肤或黏膜受损部位需保持清洁和湿润的环境。对于继发细菌感染的治疗,需根据当地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脑炎患者需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处理。

目前尚无经临床试验证实可用于猴痘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可能对于治疗猴痘感染有益。

接种猴痘疫苗有助于预防感染。目前,预防猴痘主要采用天花疫苗。全球可用于应对猴痘的疫苗主要有OrthopoxVac、MVA-BN和LC16m8,这三种疫苗原本均是用于预防天花而被研发的,目前已被用于猴痘病毒暴露前和暴露后的预防。

现阶段并不提倡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预防猴痘。推荐天花或猴痘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包括实验室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和疫情应对人员等)以及其他高风险人群,特别是伴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接种天花疫苗进行暴露前预防,需由医护人员和接种者共同评估风险后决定。

然而,在儿童人群中,WHO发布的《猴痘疫苗接种与免疫暂行指南》中指出,尽管与其他人群相比,儿童在患猴痘后更容易出现疾病加重,但目前仍不建议在儿童中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病毒暴露前的预防。

《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指出,若母亲患有猴痘,应对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密切监测,以及时识别潜在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感染;针对疑似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一旦确诊为猴痘感染,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直至皮疹完全结痂并自然脱落。医疗机构应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治疗,包括疼痛管理和营养支持等。家长和照顾者也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如何在家中照料患儿的同时减少自身感染的风险。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news/item/14-08-2024-who-director-general-declares-mpox-outbreak-a-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

2,https://emergency.cdc.gov/han/2024/han00513.asp

3,王长泰刘林娜赵令斋张复春.《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解读[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 7(3):12-17.DOI:10.19871/j.cnki.xfcrbzz.2022.03.003.

4,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

上一篇: 绒毛膜下血肿如何处理?用药方法来了!

下一篇: 中科大段亚君教授团队《自然·通讯》:揭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