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materials:角质形成细胞膜介导的溶解微针纳米给药系统在皮肤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1-10-25 10:01: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银屑病是一种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红斑、白色片状鳞片和增厚的表皮。虽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IL-23/IL-17炎症轴的激活被广泛认为是治疗的靶点。但长期和大剂量给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此外,由于表皮的异常增厚,皮肤通透性降低,需要频繁给药,并有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
据报道,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的局部和经皮给药。聚合物胶束是人工合成的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载体。疏水嵌段形成内核,而亲水嵌段形成外壳。PMS具有粒径分布小、载药量高、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有助于溶解难溶成分。聚合物可以被化学修饰,例如通过乙酰化或羧化来改善它们的性能,而难溶性药物可以被包裹或化学结合在胶束中以增加它们的皮肤摄取。
微针(MN)比增强渗透性的纳米技术更有效地改善药物的经皮传递。其机制不同于离子导入、超声波和电穿孔,后者通过破坏角质层脂质双层的有序结构,积极促进药物进入皮肤;相反,MNS产生微通道,用于无痛和可逆的药物进入皮肤。MNS在治疗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皮肤感染等皮肤病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与口服相比,MN辅助的甲氨蝶呤和环孢菌素A经皮给药可以显著抑制银屑病的恶化,以更低的药物剂量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在众多的MNS中,水溶性MNS由于其生物安全性、使用方便和给药精度等优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纳米载体和水溶性锰纳米颗粒的联合处理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药物的自然性质并调节其释放。然而,皮肤渗透性的增强伴随着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增加,导致潜在的相关风险。靶向给药是减少药物过度使用的有效手段,但在皮肤细胞膜上的异常高表达蛋白很少被发现,这限制了基于传统受体-配体策略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近年来,细胞膜介导的纳米递送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它通过将细胞膜的生物效应与功能性人工纳米材料相结合来改善药物递送,从而获得高载药量、免疫逃逸和靶向治疗。
最近发现表皮细胞(HaCaT细胞)具有相应的靶向功能,并开发了HaCaT细胞膜包裹的pH敏感胶束,用于治疗皮肤病的主动靶向。将紫草素包裹在这些仿生纳米载体中,发现当使用卡拉胶制成的水溶性微针运送时,纳米载体主要聚集在活跃的表皮中。纳米载体被靶细胞内化,使组氨酸片段发生质子化肿胀,引发药物释放,从而提高紫草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表皮增生的治疗效果。这种新兴的仿生递送策略是一种改进皮肤病治疗的新方法,在化妆品领域也非常有前途。此外,还发现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Na+/K+-ATP酶的蛋白表达异常高,因此,该蛋白可能是银屑病的生物标志物。
总之,目前的工作证明了hCM的同源靶向作用并成功开发了活性表皮靶向递送系统,从而为局部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借助HCM的同源靶向的精确药物递送作为具有狭窄治疗窗口的药物的载体具有巨大潜力,以实现增加的功效和降低的毒性。
文献来源: Jing Q, Ruan H, Li J,Keratinocyte membrane-mediated nanodelivery system with dissolving microneedles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skin diseases.Biomaterials 2021 Sep 2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