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规范:血压超130/80 mmHg高危人群,应开始降压!

时间:2021-11-10 14:01: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目前,脑血管病已跃升为我国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中国第一大死亡原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数据显示,我国每12秒就出现一例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其致死。

然而,脑卒中的病因非常复杂,危险因素众多,除了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代谢综合征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心脏相关疾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心源性脑卒中、急性心梗、血栓形成等等。因此,脑卒中的预防,心内科医生也需要警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指出针对可干预的 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活方式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心脑血管风险。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注意:家庭血压测量值≥135/85mmHg同样被认定为高血压。

《规范》推荐:在血压水平高或高血压患者人群,推荐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同时≥35岁居民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

图:不同人群,降压治疗不同

2,糖代谢异常

《规范》推荐,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 岁时开始筛查。对于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 1 次。

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注:IFG 和 IGT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图:糖代谢状态异常

3,血脂异常

《规范》推荐,20 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测定。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并评估 10 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

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高 危人群,则应每 3~6 个月测定 1 次血脂。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 者应在入院时或 24 小时内检测血脂。

图:不同 ASCVD 危险人群降 LDL-C/非-HDL-C 治疗达标值

4,心房颤动

对于首次就诊的年龄>65 岁的患者推荐主动进行心房颤动筛查,可先触诊脉率,如有异常可行心电图检查。对卒中高危患者长时程心电监测可提高心房颤 动检出率,监测时长应符合成本效益。

《规范》推荐,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卒中风险评估。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合并心房颤动,推荐口服华法林(INR 2.0~3.0)进行抗凝治疗。

有抗凝治疗适应证,但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或在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的基础上仍发生脑卒中或栓塞事件,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上一篇: 间歇性禁食增强临床前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

下一篇: Front Med: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