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没有爱情的战争片就好看了?
时间:2019-11-12 22:55: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本周末,除了令人振奋的双11,电影院里则迎来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大片”。
说它big,因为它场面大,音效响,人物多。
而且从类型上说,这是被打入冷宫太久的二战电影——
《决战中途岛》
Midway
二战电影在前年《血战钢锯岭》之后已经鲜有大场面的佳作了,可能是由于预算限制,也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轰炸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因此更多关于战争的描述,都选择了“人”——以小见大。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总是最直观的,所以我们最常看到的战争电影,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角,然后透过他(的人生)去展现战争的残酷。
但《决战中途岛》则不同,导演跳出了这种抄近道的框架,反而沿着最原始的方式去拍战争片。
中途岛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二战期间美日激战的关键。
也因为是一个小岛,所以整部电影里,没有人对人的肉搏厮杀,取而代之的是空军和海军的装备对决。
导演需要介绍一下,罗兰·艾默里奇。
这位导演虽然近几年没有什么大爆的电影,但10多年前,他几乎主导了灾难片类型。
像是《2012》《独立日》《后天》,如果你还得对这些电影所带给你的震撼耿耿于怀,那么《决战中途岛》似乎没有理由应该错过。
而且难得的是,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去讲中途岛如何如何,而是将时间线拉到了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
珍珠港遇袭。
关于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在二战爆发初始,美国宣布中立,然而日军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
愤怒的美国人决定对日宣战,于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其实这段历史,迈克尔·贝在他的电影《珍珠港》里已经拍得很清楚了,放在《决战中途岛》里,就是个前情回顾。
略过就OK,但导演并没有,而是用了很大篇幅又将整个突袭的过程拍了出来。
因此一开始,观众就被狂轰乱炸拉进了电影的情景中。
接下来主角开始轮番登场,有飞行员、有情报官、还有总指挥,基本是海陆空全面覆盖。
而且各个都是熟脸。
像是海王同母异父的弟弟,帕特里克·威尔森(情报官)。
《沉睡魔咒》里教母的同族,当然他也是《死侍》的大反派,艾德·斯克林(飞行员)
养的狗子可以不断轮回的丹尼斯·奎德(指挥官)。
头发和演技成反比的伍迪·哈里森(太平洋舰队司令)。
某种意义上说,这么多顶级大腕聚集在一部电影里,其实就是美国版的《建国大业》了。
可是《建国大业》的明星大腕儿虽多,但基本就是一闪而过。
《决战中途岛》也是,人和战争之间,导演选择了战争,人反而成了一种符号,甚至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齿轮。
于是那些熟脸换了一波又一波你也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最可怕的是这些PPT式的剪辑拼接还不一小心唤起了你的脸盲症。
小妹帮大家梳理一下片中还比较有血肉性格的角色。
首先就是飞行员贝斯特,他在片中的戏份最多,珍珠港事件之后,他第一时间去寻找幸存的同学,遗憾的是对方已经被炮火烧得面目全非。
作为整个空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飞行员,他几乎主导了整个空中作战,电影也基本上是按照他的视角去展开。
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浓密的云层里,这些战机穿梭其中,除了侦查,还要防止日军的袭击。
几处激战中,他俯冲冒着炮火向日军战舰上投放炸弹的操作,几乎都是炫技般的安排。
片子对于战争仅有的几处思考,也基本都和他有关。
另外他也是所有出场的角色里,唯一一个描述到家庭的。
飞行员在空中,能依靠的只有战机,可是战机一旦受损,轻则还能“一瘸一拐”回到母舰上,重则一起葬身大海。
即使有幸跳伞逃生,还要漂流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然后脱水而死。
在双方对战的前提下,脱水其实还算幸运,最可怕是被敌人俘获,然后严刑拷打,直到被折磨致死。
贝斯特的一个部下因为害怕不敢回到空中,结果临出发之前被贝斯特一顿说教。
然而悲剧发生了,由于风速判断失误,导致这个飞行员还没有升空就坠了海,然后被前行的母舰直接拦腰斩断。
非作战情况下的伤亡,对于大海上漂流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折磨。
而这种折磨,根本没有时间限制。
由于电影的分级是PG-13(和《沉睡魔咒》一个分级),因此电影拍得也非常克制。
你听不到脏话,也看不到血肉模糊,所有的主线发展都是点到为止。
在缺乏血肉主角的前提下,电影只能靠时间线去串,因此除了对决的高能场面,整个电影的整体观感更像是纪录片。
如果旁白再来一个解说,这不就是电视上经常播出的科教节目么?
当然,二战军事迷对于片子肯定非常热爱,因为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真人原型,而且没有胡编乱造,全部都是按照真实的历史还原的。
对于非军事迷来说,电影就像一个课件,你只能靠字幕去跟上导演的脚步。
但缺乏了戏剧性,注定了电影不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太多的痕迹。
真实的战争除了残酷,其实它还很枯燥,事实也证明,要让战争从教科书里走出来烙在人的脑海里,除了场面,终究还是得回到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