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操作提升LPR调降预期,四季度央行还有什么招?
时间:2019-11-17 22:33: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1月5日上午,MLF(中期借贷便利)小幅下降5bp(基点);11月15日,当日无MLF到期,但央行宣布开展MLF操作、净投放2000亿元,利率持平于3.25%。各大机构认为,MLF操作为11月的LPR(贷款报价利率)下行提供了空间,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
各界也预计,比起降准等高调的货币宽松工具,央行未来会通过更为低调的MLF、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并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LPR仍有小幅下行空间。
“我们此前预计MLF利率调降可能会在2020年春天后才出现,但鉴于10月经济运行数据仍存下行压力,MLF调降提前的可能性也在上升。此外,预计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升至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较今年的2.15万亿大幅攀升。”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11月15日对第一财经表示。
MLF操作铺路LPR下调
其实,自9月初宣布降准之后,9月17日MLF利率下调落空,9月20日第二次LPR正式出炉,1年期品种报4.20%,仅较上月下降5bp,5年期维持不变;进入10月,LPR调降意外失约,支持小微的TMLF也未操作;10月31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bp,年内“三连降”,中国央行并无跟随动作。鉴于央行的定力,当交易员已对降息不抱希望时,11月5日上午,MLF下幅下降5bp;11月15日,当日无MLF到期,但央行宣布开MLF操作、净投放2000亿元,利率持平于3.25%。
考虑到20日即将迎来新LPR的第四次报价,本次MLF操作或主要是为本月LPR提供报价参考。
“未来一段时期,在LPR报价公布前开展MLF或将成为常态。自8月以来,央行在8月15日开展了4000亿元MLF操作,在9月17日、10月16日、11月15日均开展了2000亿元MLF操作,这些MLF操作均发生在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报价前一周,央行未来可能会在每个月LPR报价前一周均开展MLF操作,以引导LPR变动。”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告诉记者。
东方金诚分析师王青则对记者表示,考虑到11月5日MLF操作利率小幅下调bp,预计本月20日LPR报价1年期品种也将随之下调5至10bp左右,这意味着四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将加速下行。
不过,也可以看到,央行继9月宣布降准后,并未再度宣布降准,此前MLF利率下调幅度仅5bp,加之三次LPR报价所下行幅度也仅11bp,若本月20日LPR报价同步下行5bp,合计16bp仍不及过去一次25bp降息的幅度,更不及今年美联储总计降息3次75bp,这已表明了央行在呵护市场的同时仍保持定力。
仍以结构性调整为主
11月16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一方面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不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另一方面,又强调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会预调微调以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
《报告》还提及,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翘尾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且更加稳定,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在当前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能做的更多是结构性的调整,即央行不会全面放水。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近期表示,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海外仍大有不同,中国目前不面临通缩压力,且仍有财政空间,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第一考量,而货币政策则起到辅助性作用,“近期,CPI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抑制,但核心通胀、PPI仍呈下行趋势,因此虽然货币政策不应该放水,但仍有结构调整的必要。比起降准,降低MLF或LPR利率更有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陆挺认为,低调的降息工具比全面降准更为可行,尽管原先预计MLF降息不会早于2020年春天,但10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尚未触底,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因此MLF调降的时点可能有所提前。
此外,《报告》的专栏部分,专门就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问题作出回应。今年以来,随着央行实施了多次的定向降准,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表”,但中国央行的“缩表”与美联储不同,并不意味货币政策环境的收紧。
“事实上降准操作并不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只影响负债方的结构。但考虑到降准是政策效应较强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时会减少逆回购、MLF等操作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也可能根据经营需要减少对中央银行的负债,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会出现增速下降或收缩的情况,因此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环比收缩主要出现在降准的当月或次月。”央行表示。
专栏也提及,长期看,降准放松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行为的流动性约束,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起到了对冲作用,使货币条件总体保持稳定。
责编:石尚惠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