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文化认同

时间:2019-11-07 09:14: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预科班模式是当前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建设和国家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形式。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较为特殊,他们不仅处于学业进步的过渡阶段,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呈现出较多个性化特征,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重视。

文化差异相对较大,适应性不足。少数民族有自己个性的习俗、文化,甚至宗教,学生进入预科班学习后,面对的是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预科班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对于新接触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往往无所适从。面对陌生的文化、习俗、语言,他们有时会处在自身文化背景和现实文化环境的极大矛盾中,很容易选择逃避。因此,适应环境是顺利开展学习的第一步。此外,缺少了过去家庭环境的督促和管教,学生很容易在自由散漫中度过短暂的预科班学习,不能及时在新环境下转换身份,从而产生巨大的环境适应压力。

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心理负担重。预科班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加之部分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少数民族考生尤其是来自西部的考生,基础较为薄弱,文化素质相对不足。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足,不仅在生活中会遭遇不便,在学习上也会面临困境。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会被挫伤,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为个人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文化认同相对复杂,小团体明显。新的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建立以共性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圈,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加之语言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和本民族的学生建立联系,以弥补乡愁,寻找共鸣。随之就会产出基于语言、文化、宗教背景的小团体。这不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不利于同学间的和睦交往。

文化价值相对迷茫,主动性不强。预科班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一个缓冲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预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预科班学习结束之后,根据学习情况选择未来大学的专业,才意味着新阶段的真正开始。而在短暂的过渡时期,很多学生缺少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不清晰。这对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少数民族学生是国家未来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升综合素养,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培养共同体意识,加深文化认同。注重德育的深入引领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设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学分,在必修课中导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课程,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民族学生在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发挥作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结合显性和隐性课程教育范式,双管齐下,关注学生生活。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殊性。除了通过预科班模式开设的少数民族必修选修等显性课程之外,要更加注重隐性课程。注重学生的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让各民族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民族观。

完善考核奖惩和预警帮扶机制,细微管理,深化考评体系。通过建立完善奖助学金制度,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单独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奖励,以加深预科班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情况,对于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予以帮扶。此外,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考评范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参与。建立学业预警帮扶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夯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舆论阵地,丰富载体,推陈出新。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兴起,现阶段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加速了西方文化的传播,对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造成了冲击。要想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过程中抓住机遇,首先要尊重文化差异,认识到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注重文化融合;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不断创新,注重现阶段教育的时效性,为民族教育和地区发展不断注入积极动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7日第8版

上一篇: 无人机驾驶员、网店美工设计……找工作,多...

下一篇: 深圳读书月来了!一起来看看这些颜值爆表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