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口,这一次我们不谈老别墅,就安静地看N个展
时间:2019-11-07 23:58: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傍晚,当千家万户的灯光亮起,成群游客开始躲入广州越秀区的各家老字号“返寻味”,东山口开始展现出它朴实的一面。放了学,学生们三五成群赶往小卖部买个五羊甜筒,经过逵园,便拐进去看看上新的展览。人们穿着居家便服下楼丢垃圾,可以瞄一眼临街橱窗,里面正展出山本耀司风格的艺术装置。人们从一栋栋民国别墅建筑旁走过,饭后散步,聊着菜价。走进菜市场,抬头还可看到档主本人的纪录片。广州东山口是包容而多元的,在这里,艺术以不同方式和面貌,潜入社区,宛如折射出无穷变化的万花筒。
去东山干吗?看展、喝咖啡、淘古董……
ART23艺术馆坐落在东山口启明社区,当代艺术展为主。
东山口是广州重要的民国建筑群所在地,街区内分布有逵园、春园、隅园、明园和简园五大著名侨园。这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老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归国华侨们吸取欧美各类别墅形式、结合地方建筑特点而建的一种新型民居建筑群。现在,这些建筑经过活化,不少已经被改造为咖啡馆、艺术馆、酒吧、文化创意店,如主要展出当代艺术作品的ART23艺术馆,融合民艺、家具、艺术展览等板块的橄榄山美学空间等,均建在民国别墅里。在街边,一些居民楼底下原本低矮逼仄的场所,也被改造成空间明朗、白墙黑框风格的品牌服装店。
赵女士在东山口只住了一年,心里已经存了一幅东山口的艺术空间地图。随便问一间,她都能说出在什么方向,哪条街,怎么走。逵园、Art23当代艺术馆、白鸟之歌,是她常去的几个地方。“可以看看展览,喝杯咖啡,淘一些有设计感的装饰品,有时晚上还能看场露天电影。”
在培正中学读高三的吴同学,在东山口长大,她感觉近三年来街区里多了许多艺术馆,周末放假就会约上小伙伴将周边的展览都看一遍。家住东山口7年的游女士,平时喜欢参加艺术市集,“市集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手工编织的小饰品、木艺、陶土、漆器、花艺、古董、菲林相机等等,很多是艺术爱好者们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奇特宝贝。”她觉得市集有意思的是,可以聚集一些各种艺术品位的人群。
破次元壁了!菜市场也可以是美术馆
扉美术馆将菜市场旁的一堵水泥墙改造成一个“无界的墙”。
扉美术馆位于东山口竹丝岗四马路一个热闹的街口。馆长何志森告诉记者,美术馆自2007年到2017年,曾经举办过300多场展览,却少有居民踏足于此。即便是近在隔壁的菜市场,也鲜有档主走进。“我们能为社区带来什么?”何志森反思。
2017年,美术馆将菜市场旁的一堵水泥墙改造成一个“无界的墙”,复古霓虹色的木窗成组连排拼接,构成一个蜿蜒曲折的四方体,居民们把家里的旧物件搬出来,分门别类地放进四方体内部,盆栽、锅碗瓢盆、灯具烛台……无界的墙在社区开辟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美术馆在此组织了多场百家宴,邀请居民们每人做一道自己的拿手菜拿到宴席上,彼此分享。“社区内居民之间存在着一些隐形的冲突,吃饭、聊天,多些交流也许能理解彼此更多。”何志森说。
扉美术馆为菜市场档主们的手拍了一组摄影作品,并挂在了摊位的招牌上。
美术馆还为菜市场档主们的手拍了一组摄影作品,为菜市场阿姨秋姐拍煮糖水的纪录片,这些照片最终挂在了每个摊位的招牌上,纪录片则在菜市场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无界的墙、菜市场都成了美术馆,而艺术作品是由居民和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在何志森看来,社区的每个普通人都有尊严和创造性,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智慧的空间就是美术馆。
扉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展出《农、林之路 竹、丝之岗》。
随着美术馆主动介入,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到美术馆的社区营造项目中,展览逐渐开到了快递小哥的店里、住宅楼天台;美术馆还和居民一起动手种植植被,打造民众花园……
“最资深”的东山口艺术馆是逵园
逵园艺术馆一开始靠民国风的建筑和咖啡馆吸引了人流。
逵园的主理人黄轶群在东山口长大,2010年,他和朋友承租下逵园,将其改造成一座具有展览、服装设计、咖啡厅复合功能的艺术馆。“起初我们考察过红专厂,以及原本就建有广东美术馆的二沙岛,甚至是人流量很旺的商城,但我们更希望将艺术馆建在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黄轶群介绍,艺术馆最后落在东山口,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许多一开始被咖啡馆和建筑吸引进来的观众,现在变成了看展的常客。”2012年,逵园对外开放。黄轶群表示,艺术馆也经历过人流稀少的阶段,但开放了7年有余,他发现周边居民和其他来访观众的看展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一楼是免费的展览厅,平时主要展出广州本土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谈及策展,黄轶群表示,希望能为广州本土艺术家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在开放日,逵园艺术馆每天都会开到晚上,希望更多人能在下班后、晚饭后走进艺术馆。此外,逵园还会和周边学校定期开展导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当代艺术。
扉美术馆馆长何志森
人人都是艺术家,无处不是美术馆
独具烟火气的扉美术馆,让社区的菜市场染上了艺术色彩。
Q:扉美术馆建在社区的闹市里,菜市场旁,为什么?
A:美术馆无所谓建在哪里,只是提供一个空间而已,重要的是艺术本身。人人都是艺术家,无处不是美术馆。艺术最核心的是创造力,只要是有创造性的工作,都可以变成一个艺术的场所。整个社区有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比如清洁工人把一排清洁车整齐地倒靠在墙面上,车就不会阻碍交通,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清洁车旁边立了一个灯箱“无界博物馆”,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博物馆。
Q:如何想到以手为主题为菜市场档主们拍摄一组照片?
A:菜市场的摊贩以前几乎不会走进美术馆,刚开始我和学生们在菜市场做调研时,他们也极力反对。直到去年,一场大雨将整条街道淹没了,调研组的一位学生帮忙摊贩们抢救货物,菜市场才开始相信我们怀着善意而来。于是大家开始讲故事,有趣的是,每个人的故事都会谈到自己的手,摊贩对自己的手特别骄傲。这些手会有各种各样长年累月磨成的茧,比如摸了三十年的鸡蛋,手掌心会有一块黑色的鸡蛋茧;有些手是摊贩们的记账簿,摊贩将每天的每一笔交易写在掌心,拍照发给家人,让他们帮忙理财。所以透过手,我们理解这一群人,他们的故事、艰辛、快乐、骄傲,所以想把手变成一个作品展出。因为这个作品的展览,许多摊贩第一次走进了美术馆。后来摊贩们还希望将手的照片领回去挂在自家档口的招牌上,这令人特别兴奋,这个时刻完全改变了这个作品的意义。
逵园艺术馆主理人黄轶群
7年时间,街坊逐渐成为看展熟面孔
逵园的花阶砖的花纹图案是一大特色。
Q:逵园艺术馆选址、改造的过程?
A:逵园的房东住在国外,非常珍惜这栋房子。房子丢空的十几年间,有很多人找过她想租下逵园,做私房菜、卖家具、卖珠宝等等,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认为这些不是对老建筑最好的使用和保护方式。正式接手后,我们找来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团队做顾问和指导,对整个房子的结构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它的外观、结构、窗花、花阶砖、木楼梯,几乎和九十多年前一模一样。在尽可能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我们提炼了一些建筑元素,延续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比如一些花阶砖的花纹图案,原来建筑窗花的图案和线条等等。通过提炼细节,让大家感受老建筑设计的精粹。
Q:艺术馆开放7年有余,观众对艺术馆的接受程度如何?
A:2011年,东山口的艺术氛围远没有现在浓厚,只有逵园和另外两家不对外的画廊。一开始,开咖啡馆是希望将人们吸引进来,也让看完展的人们能在这里休息、交流。一些街坊邻居则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看一栋荒置多年的老建筑改造后是什么模样,于是走进来看看。还有人是因为看错了海报,以为逵园要出租而走进来的。人们走进来的原因都不同,但是最后都进来了。从2015年开始,逵园一个月的观展人数从几千人增长到一万人次以上,一些街坊邻居也成了馆内的熟面孔。
艺术不是一个精确的语言或者其他形式可以表达出来的,它有无限的信息可以让人去体验和感受。观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情感,透过一件作品去感受我们的生活、宇宙或者空间的本质。艺术的熏陶、美学的培育并非刻意的教育,更多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逵园欢迎所有人进来。
东山口近期展览指引:
●扉美术馆,展览《农、林之路 竹、丝之岗》,展期:2019.09.21—2019.11.25(逢周二闭馆,开放日10:00—19:00)
●逵园艺术馆,展览《言外之意》,展期:2019.10.19—2019.12.09(周一至周日,11:00—20:00)
●ART23当代艺术,展览《当代症状》,展期:2019.11.3—2019.12.08(周二至周五 14:00—18:30;周末 11:00—18:30)
统筹:游曼妮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瑜玲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陈辉 实习生 陈少帅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