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丑》是一味良善的药,从底层小丑到杀人狂魔,何以如此
时间:2019-11-12 19:26: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马庆云
好的电影,都是一味良善的药,都是要给历史或者时代治病,虽然大量的电影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电影应该承载这种价值。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主竞赛单元金狮奖的《小丑》,便是这样一味药。目前,这部电影已经可以在国内看到完整版本。
对于《小丑》这部电影的剧情内容而言,讲的则是一个底层的小丑饰演者,一直被社会抛弃,被街边的青年们欺负,被老板欺负,被养母欺骗,丢失工作,被当作笑料屡次出现在电视当中等等。而最终,这个生活的丑角走上了杀人狂魔的道路,从起初的反抗式误杀,到最后的各种主动出击,被生活抛弃的小丑,用杀人狂魔的身份,成为时代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
对电影《小丑》最低级地解读,便是认为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生存和心理历程。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低级的解读呢?因为电影想要实现和已经实现的,并非是单个生存个人的危机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甚至于跨越了时代的生存危机问题。剧情的最终,小丑被警察带走,而更多的小丑走上大道,竟然开卡车冲撞,救下了小丑。小丑真的站在了众多小丑的中央,翩翩起舞。
这还能说是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呈现吗?显然,《小丑》真正的着力点在于,小丑何以成为杀人狂魔,杀人狂魔何以成为普通民众支持的焦点人物?这部电影在第一个“何以”上,还是生存个体的命运问题。而在第二个“何以”上,则是对族群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种有力地思考,正是一味送给时代的良善之药。
在电影当中,小丑是被抛弃的边缘人。他日常需要扮演小丑以维持生计,但他的人生却是悲剧的。用喜剧的面容呈现给外人以欢乐,却不过是自己换上了只会大笑的病痛罢了。小丑自己的人生,从未有过真正的微笑。他只有一个朋友,是一个侏儒人,同样的边缘人。这是边缘人之间的最后温暖。
乃至于当小丑杀死高大同事的时候,他却放走了侏儒人。这场戏的戏剧张力非常强大,为小丑保持了最后的温暖,但也呈现了最大的冰冷。小丑个人,何以成为杀人狂魔,正是因为他周边温暖的缺失。在寒冷当中长大的小丑,虽然笑脸面对世界,但生活猛然间的刺激,就能让他变成杀人的狂魔。这样的悲剧,也只有追问“何以如此”,才会避免“再次如此”。
而在小丑何以成为整个城市的“精神楷模”上,电影《小丑》实现的价值共振更为明确,且更具备思考价值。小丑首次在地铁上杀掉三个人渣,便赢得了市民的大量欢呼与好评。这种族群“思潮”,尤为值得注意。当向善的力量被过分中止之后,族群当中,向恶的力量便蔓延开来。而这种蔓延,正是为“恶之花”们提供土壤,一旦有一朵向恶之花通过舆论进行“绽放”,他立马成为族群当中的楷模。
电影《小丑》不仅思考个人命运,更是思考族群命运。尤其在后者上,对小丑所在城市的恶之狂欢,做了最深沉地思考。当铺天盖地的小丑出现在地铁上的时候,真正的小丑将自己掩藏在了人群当中。那一刻,恶之花在每一个人身上开始绽放。这种恶,是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但当形势所迫的时候,我们却也都是小丑当中的一员。
可以说,在《小丑》当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存轨迹上的丑角。小丑在最终的电视直播节目当中,与男主持人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当中,小丑斥责了大家的丑角本质。而主持人却认为,人依旧是良善的,比如自己。小丑嘲讽回应,你拿出我的出丑视频来,邀请我上节目,不过是想让我继续出丑罢了,你也是恶人。这正是对群体性作恶的深度思考。
那么,电影《小丑》只呈现了杀人狂魔的作恶吗?电影本身的良善价值何在呢?这或许正是悲剧真正的价值所在,去呈现悲剧产生的原因,去追问悲剧的真相,去对悲剧做更深度的辩证思考,这种“悲剧的起源”论调,实在是从古希腊的悲剧神话当中便有的思潮,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依旧有着自己的独特光彩。
呈现悲剧给世人,正是和世人一起去思考悲剧,思考悲剧个体何以如此,我们的族群又何以如此,我们能否通过有效的行为方式,避免悲剧的酝酿乃至于产生?何以如此的思考背后,是何以避免!因此,艺术本身,是从不惧怕呈现绝望价值的。《小丑》当中,最终的收尾镜头,小丑在光明的阴暗处晃动,这是莫大的绝望。然而,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这个层面上,《小丑》用“杀人狂魔”的最不良善的故事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味最为良善的药。我们应该去品位这种悲剧的力量,并且真正地去思考悲剧,思考“何以”的内容。其实,人生无往不在悲剧当中,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然进入一种可以有效思考的状态当中。电影的终极,不是故事,而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