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领域基本被外资垄断 生态链公司开始展露头角
时间:2021-08-17 15:32: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8月16日,A股最贵(收盘价493.32元/股)新股义翘神州上市,开盘暴涨104.8%,市值接近400亿元,400亿市值档的公司有君实生物、华大基因、乐普医疗、贝达药业、信立泰等公司,一众刷屏朋友圈。
义翘神州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为何如此抢手?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理解义翘神州的业务本质和产业布局现状。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义翘神州的青睐也是生命科学行业产业链上游产品(试剂/耗材/仪器)在国内发展的缩影:布局少、卡脖子。
01 向左的义翘神州
2016年10月,义翘神州从神州细胞分立出来,负责生物试剂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技术服务。分离后的神州细胞主要负责生物药的研发,神州细胞去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截至发稿日市值为269亿元。
一年后,义翘神州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收盘市值335亿元。
据了解,义翘神州主要业务包括重组蛋白、抗体、基因和培养基等产品,以及重组蛋白、抗体的开发和生物分析检测等服务。
重组蛋白是该公司的核心产品,覆盖种类超过6000种,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业务占比超过60%。2020年因新冠病毒相关抗体产品销量大幅提升,抗体业务实现收入10.38亿元,占公司业务比重65%。
【蛋白是生命科学及创新药开发的主要研究靶点。天然蛋白含量低,提取困难,重组蛋白产品主要用于替代天然蛋白,支持科研人员进行各种蛋白靶点的活性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抗体则是基础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试剂。】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中国重组蛋白市场2020年规模大约10亿元,义翘神州收入超过4800万元,市场占有率约4.9%,为国内第三,国产第一。整个重组蛋白市场高度分散,大企业相当少,美国的R&DSystems(Bio-Techne旗下)和PeproTech(派普泰克)常年霸占前二,去年市场份额分别为19.8%、16.3%。国内仅有百普赛斯与义翘神州份额接近。
而抗体类更甚,欧美品牌占据了占据了中国抗体试剂市场接近90% 的市场份额,其中Abcam 、Merck、CST、Invitrogen(ThermoFisher) 分别占8.4%、7.3%、6.6%和5.7%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由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品种有限,产品集中在中低端,这些品牌总共占据了国内抗体试剂9.8%的市场份额,代表公司有义翘神州、百普赛斯、金斯瑞、菲鹏生物、华美生物、博奥森等。
重组蛋白和抗体等生物试剂的种类较多,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同产品之间差别较大。其用户为下游的Biotech和研究机构,一般来说,他们在首次购买时需要经过大量的挑选和比较工作,在后续购买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通过固有的购买渠道进行购买,用户粘性较强。同时,蛋白、抗体等试剂的研发和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对技术研发实力和生产工艺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目前,国内生物试剂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高质量的国产重组蛋白和抗体产品。大多数规模较小,业务模式以代理国外试剂产品为主,研发投入较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依靠自主创新、能在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的企业。
02 将迎发展大潮的生态链公司
由于创新药起步晚,多年以来,国内生命科学产业链被外资垄断,尤其在上游供应链上对外依赖程度较高,高端产品几乎以进口为主。
国内生命科学支持公司大多创立于2000年~2010年,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单一产品领域崭露头角,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申报IPO或者已经获批IPO,类似做重组蛋白和抗体的义翘神州,兴业证券预期未来几年将迎来上游国产化的发展大潮。
培养基是研发生物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细胞培养基的发展经历了缓冲无机盐、天然培养基、有血清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无动物源性培养基和无蛋白培养基几大阶段。至1978年,细胞培养基在医药和工业界才开始应用。
多年以来,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的细胞培养基,国产培养基主要供给低端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细胞培养基约为3万元/吨,进口细胞培养基为22万元/吨。但是,国内细胞培养基正高速增长,2014年~2018年复合增速达到27%,到2018年国内对细胞培养基的依赖程度已经从93%(2011年)降至87%(2018年)。
国内诸多公司可以为抗体和疫苗的生产提供培养基及培养基补料和添加剂。由于目前培养基使用的原料相对固定,因此各公司产品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配方上。进口的培养基主要来自赛默飞、Hyclone、Merck;国产主要有奥浦迈、健顺、康晟、迈邦生物等公司有广泛布局。
随着细胞基因治疗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有些国内企业开始布局质粒的生产。质粒为细胞基因治疗产品中重要的上游产品之一,可以直接被应用于人体,例如质粒DNA疫苗、基因治疗、免疫增强剂、CAR-T,也可以用于对细胞的基因工程改造生产重组蛋白等生物医药产品。
根据QYResearch医疗健康研究中心2019年的报告,中国2020年载体病毒和质粒DNA总销售额约为1.72亿元,其中质粒DNA总销售额约4000万元。金斯瑞在2018年11月在国内建成首家GMP质粒车间,用于临床前和临床I-II期质粒样品生产,目前已为多家制药/CAR-T公司提供IND申报级GMP质粒开发生产服务。劲威生物位于张江的GMP车间所生产的慢病毒载体可用于体内和体外。
除了质粒和培养基等上游工艺外,生物制药下游工艺产业链中有企业已经占得一席之地。色谱填料是生物制药中不可或缺的耗材,通常用于生物制药的分离纯化。一直以来,国内的色谱填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进口产商有Cytiva、赛默飞、Merck。由于海外产品的品牌壁垒,国产产品很难突破。如纳微科技的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在进入下游生物医药客户的供应链时一般需要通过客户的内部认证,对不同客户销售的不同新产品需分别进行认证,认证所需时间周期在半年至3 年不等。目前,纳微科技已经获得了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丽珠医药、东阳光等多家药企的认证。
与色谱填料相似,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使用进口的药物分析仪器,比如常用的酶标仪、质谱、核磁共振仪器等等。新药研发对这些分析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但国产设备技术缺乏、市场占有率低。
整体而言,上述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卡脖子。真正卡脖子的底层技术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无论是生物制药中的关键试剂耗材,还是大规模制造的核心装备,真实世界研究的核心算法,到今后支持全球供应链的区块链技术等都需要大量投入,取得突破。
所以,现阶段来说广泛且急迫的进口替代需求,将使得有一定技术壁垒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业链公司得到较高溢价,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