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筛查提升幅度达15% NIPT赛道获政策支持

时间:2022-01-14 12:13: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丨姚敬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残疾预防工作刻不容缓。2022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残疾预防工作提供了指引。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残疾预防主要指标要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此次行动计划除了提到面向儿童、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外,还着重强调了推进婚前保健,加强对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检查;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广泛开展产前筛查,加强对常见胎儿染色体病、严重胎儿结构畸形、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推进高龄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服务,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等制度,强化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

之所以重点强调产前筛查,是因为它是此次行动计划中提升幅度最大的一个指标,达到了15%。

行动计划重点指标解读

本次印发的行动计划针对25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标,14项为新增工作,其中有8项指标的提升要求最高。这25项工作,除去基础的针对重点人群的残疾知识普及工作外,大致可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疾病致残防控行动,伤害致残防控行动和康复服务促进行动。三个防控一个服务,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残疾提前防控的重视。

在上一个5年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开始的2016年,我国新生儿数目为1786万,其中5.6%(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4.72%)的新生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出生缺陷,其中又有约25%的缺陷是由遗传问题引起的。

在遗传问题中,染色体非整倍数引起的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和帕陶氏综合征的后果尤为严重,发病率约为1/700,1/4000和1/5000,对应每年新生儿数目约3.35万。此类疾病无法治愈,带有这类疾病的患儿,幼年时期夭折概率极大,没有夭折的患儿也有智力残障,行动不便等问题,终生不能自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只有在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参加筛查,尽早发现缺陷,从而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因此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成了本次行动计划的重点,占了7项指标。除了要求加强婚前、孕前保健,还提出了婚前医学检查率超过7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超过80%,产前筛查率超7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超过9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不小于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不小于9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不小于85%的指标。

这些重点指标中,产前筛查率超75%的目标提升量最大,从2020年的60%提高到2025年的75%。15个百分点的提升在国内市场上必然会引发反应。

产前筛查的发展历程

目前临床主要的产前筛查项目可以分为影像学NT检查、血清学检查和无创产前检查(NIPT)。前面两种是传统检查项目,渗透率极高,已无明显增长空间,而无创产前检查(NIPT)的整体覆盖率相对较低,未来这15%的提升空间主要增长点就在NIPT上。

无创产前检查(NIPT)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的新型胎儿染色体检测技术。该技术仅需要抽取孕妇的静脉血,结合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胎儿的基因进行分析,就可以检测出胎儿染色体是否非整倍数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帕陶氏综合征,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从刚印发的行动计划也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势必会加快推进以NIPT为代表的新一代出生缺陷防治技术,基因检测行业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NIPT技术始于1997年,卢煜明教授偶然发现母亲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提取后通过测序即可有效的检测出胎儿是否有患染色体疾病的风险。

NIPT技术同时也是基因测序领域首个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与传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相比,NIPT具有无创、检测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现阶段对21-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特异性为97.9-99.7%。

影响NIPT发展的因素

作为产前筛查中重要的项目,NIPT的发展离不开人口出生率以及市场渗透率两大因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1200万人,其中高龄产妇数量占比约为15%,NIPT主要用户是育龄产妇,尤其是高龄产妇。

NIPT在高龄产妇群体中渗透率约为65%,在非高龄产妇中的渗透率约为35%,整体平均渗透率约为40%。按公开信息统计,目前国内NIPT平均价格约为1400元计,可以得知我国NIPT市场规模在2020年时约为70亿元,比起2016年的28亿规模提高了250%。

考虑到人口结构,未来生育率走向并不乐观。根据研究机构报告显示,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到2030年,20岁~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18年减少29%,其中25岁~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41%。因此,目前NIPT市场规模扩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渗透率的提高。

从政策层面看,北京、天津、重庆、河北省、山东省、湖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深圳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降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价格,或将其纳入医保范围,开展孕妇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费用减免的行动,推动NIPT普及。

从产业链看,NIPT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为设备耗材供应商、测序服务和生物信息分析机构以及用户。

NIPT行业的上游为测序仪、测序试剂和耗材的供应商,代表公司为华大基因、Illumina、Thermo Fisher等;中游主要是测序服务机构以及生物信息分析机构,代表公司为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达安基因、迪安诊断、Illumina等;下游为测序服务的用户,主要是个人、医院、制药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等。

华大基因在2013年3月筹资1.176亿美元收购了上游检测仪器供应商Compete Genomics,成功向上游扩展,逐渐摆脱了对于龙头供应商Illumina的依赖。而以贝瑞和康为首的其他基因检测服务机构所使用的测序仪仍然是从Illumina和Therma Fisher进口,贝瑞和康2021年半年度财报中也体现了这点。

国内NIPT行业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大巨头垄断。近年来NIPT市场竞争格局稳定,两大公司各自占比30%-40%。

根据华大基因2021年半年财报显示,精准医学监测综合解决方案是其营收主要来源,2021上半年营收19亿,占比为52.1%,毛利率为69.1%。生育健康类服务第三,占比17.16%。贝瑞和康在同期营收为7.3亿。国内各公司的NIPT技术方法较为同质化,均提供21、18、13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经过数年发展也有一些小公司参与竞争,但是龙头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占据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医院。

正如前文所述,NIPT市场规模在2020年时约为70亿元,如果按行动计划提出的提升15个百分点指标,总体规模将达到80.5亿,这是否意味着赛道规模的增速一般呢?那得看怎么定义NIPT市场。现阶段NIPT检测是针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如果能扩展到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部分明确的染色体缺失/重复综合征,甚至单基因遗传病,那市场规模的计算方式将完全改变。

目前市场的两个巨头公司都对此方向做出了布局。比如华大基因在探索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在临床应用方向,推出多种单基因病无创产前检测,率先在国内实现多种单基因病的临床转化,持续为临床打造更适合产前筛查的扩展性NIPT检测技术。

贝瑞和康推出的NIPT-Plus则是包含三种基础检测在内的共17种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76种大于10Mb的胎儿染色体大片段微缺失微重合综合征和7种相对高发的位于特定的症候群相关染色体片段位置的微缺失疾病筛查。

NIPT经过多年推广,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202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将NIPT的适用人群从高风险孕妇推广到所有孕妇。国内NIPT的渗透率应该已经接近40%。但NIPT只筛查染色体异常,不能解决单基因病的问题,所以单基因病的无创产前筛查是业内看好的发展方向。

只要在技术上攻克隐性单基因病的无创产前筛查难关,实现单基因病筛查病种的合并,无需先证者和父亲样本,同步筛查显性和隐性遗传病。之后再进一步,通过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和单基因病,一次采集孕妇外周血就可完成对所有常见变异的同步检测,真正实现孕妇的全面无创产前筛查。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测序价格的下滑,未来不排除通过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直接做医学全外或全外显子测序(WES),如此一次检测就能涵盖接近90%因突变而导致的单基因病位点,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案例的要求。

在“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指引来规范出生缺陷防控及产前筛查和诊断。以基因检测技术为代表的多组学检测技术在出生缺陷防控中的应用正在快速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期望在产前阶段可以检测更多遗传性、发育性疾病。从社会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等角度考虑,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扩展性隐性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对于出生缺陷防控意义重大。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门诊80%是粉丝 自带患者流量的医生大V...

下一篇: 54天26个涨停板!「妖股」九安医疗开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