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药典儿童用中成药:收载情况与用药安全分析
时间:2022-04-22 14:13: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识林-椿
随着中医药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及公共卫生防疫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中药及中成药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排泄能力不足、耐药性差,故其药品开发及其临床使用应当更为慎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儿童药品的质量及安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统计并分析了2020年版药典中收录儿童中成药的收载情况,并讨论了用药合理性相关的问题,以期为《中国药典》的修订、儿科用中成药的研发设计或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药典中儿童用中成药收载情况分析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收录中成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457种,儿童可用的制剂数为233。其中60种是儿科专用药,名称中基本都有“儿”、“小儿”等描述,相较15版药典中56种,无太大差别;明确儿童禁用的18种,详细种类见表1。另外,儿童成人可用的167种,其功能主治中有关于儿童用的相关表述,但部分药品的描述不够清晰,下文具体说明。
表1.酌量儿童可用和儿童禁用的中成药
上述儿科专用药按剂型则可分为颗粒剂17种、口服液13种、糖浆剂8种、丸剂8种、片剂6种、散剂3种、胶囊剂2种和茶剂1种;涉及适应症主要为咳喘咳嗽、消化不良、风寒感冒、发烧发热、腹胀腹痛等,适应症对应中成药数量见图1。
图1.适应症对应中成药数量
其中,咳嗽是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也是儿童呼吸专业门诊常见的主诉与症状。据统计,每天就诊儿童中有70%~80%是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咳嗽;另一方面,数据显示,防治咳嗽的中成药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使用[1],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合理辨证选用儿童中成药的市场需求不小。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专用药物不足,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已经将儿童药的研发和审批列为重点任务。在中药领域,也应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用于儿童的中成药,并在剂量、剂型、口味等方面不断创新。
药典收载儿童用中成药的用药合理性分析
以上儿童可用的中成药中有136个药品存在儿童用法用量描述不清晰的情况,常以“酌减”“酌量”等进行表述。这其中某些药方甚至有含毒性药材,例如小儿至宝丸,方中含全蝎、雄黄、朱砂等药材,常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等,药典规定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3次”,即不分小儿年龄、体重均按照此法服用,这种设置显然不够严谨与合理。另外,在223个儿科用中成药方剂中,有67个含有毒性的药材的中成药,占30.04%,都是按照传统的年龄方法计算患儿的用药量。儿童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由于其正处生长发育期,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敏感性较强,极易发生药源性危害,故更应进行相关研究,对用药剂量的描述进行规范。
另外,药品说明书的疗程描述缺失严重。在223个儿科用中成药方剂中,对用药疗程未作规定的方剂就有212个,占95.07%,其中,含毒性药材的方剂有66个,占31.13%,且无针对服用是否造成有中毒或重金属蓄积的相关研究,故用药疗程的指导及限制十分必要。传统中医治则的用药疗程不同于西医,小儿体稚娇嫩,病情变化快,更需要随证权变,若能对停药时机及用药疗程进行详细表述,既为医生处方用提供参考,也方便患儿家长选用非处方中成药。
表2. 儿科用中成药含毒性药材的方剂统计
缺少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等研究。收录至2020版《医保目录》儿童用中成药为临床常用药物,其中含毒性成分药品的34种,其中11种为非处方药(OTC);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不明确”的占比分别为74.67%、78.67%、21.33%、65.33%[2]。这极不利于药物联用,未来的中医药朝着规范化发展,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不止儿童用药,这一点也是所有中成药的共同问题。
现在药典收录的儿科中成药尚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种类较少,应适当考虑结合临床急需和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儿童中成药的研发,必要时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其次功能主治描述尚不规范,且对儿童酌量可用的中成药缺乏清晰的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指导,需要建立用药标准或规范进行统一,保障精准用药。
【参考文献】
[1] 刘子馨,胥淑娟,李磊,等.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儿童咳嗽中成药的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7):160-167.DOI:10.13422/j.cnki.syfjx.20211248.
[2] 高悦,江军飞.《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2020版)》儿童专用中成药现状调研[J].儿科药学杂志,2022,28(04):4-7. DOI:10.13407/j.cnki.jpp.1672-108X.2022.04.002.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