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危险信号出现,一定警惕胆结石的发生!
时间:2022-12-02 21:01: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胆囊结石病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各种胆囊病理改变。胆囊结石主要是胆固醇结石,其次为混合结石和黑结石。多年来对胆囊结石的研究多集中在胆石的成分方面,对胆石的形成机制仍缺乏清楚的了解。近年对胆石的病因和形成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防止结石形成和结石溶解的目标仍很远。胆囊结石在我国胆石症中发病率最高,成年女性患者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 :3。
0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相关因素
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01年龄
青少年少见,成年人胆石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高发年龄为50 ~ 59岁。
02性别
胆囊结石发病以女性为多,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 : 2.57。
03饮食
动物脂肪、蛋白质和精细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加,纤维素食物摄入的减少,均可使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升高。根据医院普查统计,由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由10年前的52.8%.上升为79.9%,胆固醇结石则从50.64%上升为69%。
04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者胆汁酸池较小,胆囊胆汁胆固醇常呈过饱和状态,容易析出形成结石。有研究发现,体重、性别和身高相同者的平均体重x100,高出20%以上的人群,其患胆囊结石病的危险性比高10%以下者增加近两倍。
05经产次数
经产次数多者胆石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未经产妇女。
06药物
关于药物与胆石形成的关系仍有争论。有文献报道,某些药物可促进胆石形成,如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安妥明及口服避孕药等。但也有研究认为,口服避孕药对胆囊功能无影响,与胆石的形成无明显关系。
07疾病
胆结石病与许多内科疾病有关,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变等。我国有学者对肝硬变与胆石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肝硬变并发胆结石病比无肝硬变者高1~4倍,肝硬变者胆色素结石占64.52%。
08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多数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国外有学者发现胆囊结石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体积和进食脂肪餐后的残余体积均较正常者为大,胆囊排空减慢,胆囊收缩功能下降。此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患者及老年人也存在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易患胆囊结石。
(二)胆石形成机制
关键是生理情况下呈溶解状态的胆固醇和葡萄糖醛酸双酯胆红素不能在胆汁中保持溶解状态而析出沉淀形成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有:
01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胆固醇分子具有疏水性,只有与胆汁酸、卵磷脂共同形成微胶粒时,才能在胆汁中保持溶解状态。若胆固醇分子呈过饱和状态,超出了胆汁酸和卵磷脂的溶存能力,则易析出形成结石。
02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类肝胆汁的胆固醇饱和度要比胆囊胆汁高得多,而胆固醇结石极少在肝胆管内形成; 40%~80%正常人的胆囊胆汁是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却也未形成结石。近年研究发现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二者组成了调节胆固醇成核的动力体系。正常人胆汁这两种因子处于平衡状态,而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成核因子则处于优势。
促成核因子:现已证实黏蛋白、糖蛋白、免疫球蛋白、胆红素、Ca2+小分子多肽等具有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的能力。
抗成核因子:1984年,有学者发现由胆汁中蛋白介导的抑制成核效应,即正常人胆囊胆汁中存在小分子量蛋白质,可抑制模拟过饱和胆汁胆固醇单水结晶(CMC)形成。后来证实这类小分子量蛋白质是载脂蛋白A、A2,它们能延长模拟过饱和胆汁的成核时间。近年又先后发现58KD、63KD、16KD、74KD和28KD糖蛋白也有抗成核活性。但有关抗成核因子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
02临床表现
(一)症状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梗阻、炎症和胆囊的功能。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任何症状,即“隐性结石“,常在体检时经B超发现。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常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不适、厌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常误诊为“胃病”。胆囊结石也可于进食油腻饮食后或睡眠时体位改变,移位梗阻于胆囊管或胆囊壶腹部而引发胆绞痛。较大结石可持续压迫胆囊壶腹部或胆囊颈部,引发“Mirizzi综合征”。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诱发梗阻性黄疸,甚至胆源性胰腺炎。部分患者结石压迫和炎症可引起胆囊胆道瘘,甚至排人肠道引发肠梗阻。部分结石或可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不发生感染,而仅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无色透明,称为“白胆汁”。
(二)体征
多数无阳性体征。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压痛明显的胆囊,墨莫菲征常阳性。如同时伴有其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体征,如高热、寒战和黄疸等。
03总结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胆囊病症,中年人群发病率较高且日益趋于年轻化,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可高达25%。目前,外科取石治疗已经成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根治方法,微创手术在胆囊结石手术治疗中越来越受到欢迎。微创术式具有对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相对小得多,同时可减少腹腔的暴露,更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因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肠粘连等并发症,让患者术后得到更快的恢复。临床医生应根据手术硬件和团队能力情况,向胆囊结石患者推荐最优术式,在手术过程中规范操作,重点关注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降低结石复发风险。在术后,可给患者服用一些预防结石再发的药物,如胆宁片等,能够有效降低结石复发风险,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