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 2024:夜猫子患2型糖尿病风险比早睡者高出近50%,远超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时间:2024-09-11 17:00: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9月9日到13日,2024年第60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度会议(EASD)正如火如荼的召开。本届大会上,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Jeroen van der Velde发表了一项研究,晚睡型个体(即所谓的“夜猫子”)可能面临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风险,这超过了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具体而言,夜猫子患上T2D的可能性比早睡者高出近50%。

晚睡型个体通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晚睡型个体的腰围普遍较大,内脏脂肪含量较高,这些都是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然而,尽管这些观察结果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但并未完全揭示晚睡型与代谢障碍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换句话说,即使考虑到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和睡眠不足,晚睡型与代谢健康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

此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体重指数(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但BMI仅是一个粗略的指标,不能精确反映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BMI相同的两个人,其体内的脂肪分布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仅仅依靠BMI来评估个体的代谢风险是不够的。为了更全面的方法来评估作息类型与代谢障碍之间复杂的关系,研究人员在荷兰肥胖流行病学研究中考察了作息类型与BMI、腰围、内脏脂肪、肝脂肪及T2D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对象为5026名中年人,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54%为女性,平均BMI为30kg/㎡。

研究人员利用研究数据计算了睡眠中点(MPS),并将参与者分为三种作息类型: 早期 MPS < 下午 2:30(20% 的参与者);中期 MPS 02:30-04:00(60% 的参与者);晚期 MPS ≥ 下午 4:00(20% 的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体重指数和腰围进行了测量,并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和核磁共振光谱仪分别测量了1576名参与者的内脏脂肪和肝脏脂肪。

结果显示,在中位6.6年的随访期间,共有225名参与者被诊断为T2D。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体育活动、吸烟、饮酒、饮食质量、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以及总体脂率等因素后,晚睡型个体患T2D的风险增加了46%。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晚睡型个体的BMI高出0.7,腰围大1.9厘米,内脏脂肪多7平方厘米,肝脂肪含量高14%。

研究者表示,晚睡型个体与异位体脂增加和T2D风险增加有关,但与生活方式无关,是新出现的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晚睡型个体与代谢障碍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涉及生物节律与代谢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人体的昼夜节律(即生物钟)调控着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睡眠-觉醒周期、体温、激素分泌和代谢功能。当这种内部时钟与外部环境不同步时,可能会导致所谓的“昼夜错配”,进而引起代谢紊乱。这种错配可能独立于生活习惯之外,对代谢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尝试在生命早期调整作息类型是否会对风险产生影响?研究者指出,通过睡眠中点测量的作息类型在生命的前30年左右会有很大的变化,之后似乎趋于稳定。如果在大约30岁时调整为中期或早期作息,这将有助于维持早睡型作息,尽管这项研究暂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关于T2D风险,作息类型可能只是谜题的一部分。晚睡型个体通常会在晚上较晚时间进食,这已被证明与不利的代谢效应相关。目前阶段,我们还不知道改变作息类型是否也会带来代谢改善。在我们能够就作息类型和生活方式行为的时间提出建议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研究者强调。

多位专家评论说,改变生理昼夜节律可能会影响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血糖和血压控制的复杂激素系统——包括皮质醇、饥饿素、瘦素和血清素。晚睡可能与夜间暴饮暴食有关,这会导致体重增加,最终形成肥胖,进一步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此外,生命耗竭,其特征是疲劳和活力丧失,与较高的心血管风险和内脏脂肪标志物相关联。因此,夜猫子体内积累的内脏脂肪多于周围脂肪,也可能会通过这一机制面临更高的心代谢风险。

无论涉及何种机制,预防措施应当包括教育青少年和高风险个体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和高风险个体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还能提高他们对代谢健康的认识,从而降低未来发生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

参考资料

Night Owls May Be at Greater Risk for T2D, Beyond Lifestyle.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night-owls-may-be-greater-risk-t2d-beyond-lifestyle-2024a1000gcj

上一篇: Circulation:脉冲场消融治疗阵...

下一篇: Clin Epidemiol:无冠状动脉...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