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瘾难戒是何原因?TCCI研究员袁逖飞团队《自然》子刊发表最新成果,揭秘成瘾背后的脑神经机制
时间:2021-08-26 09:00: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根据《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数据,2020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万名,缴获毒品55.49吨;查处吸毒人员42.7万人次。同时,处置强制隔离戒毒14.95万人,责令社区戒毒9.9万人。
但是戒毒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吸毒成瘾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反应。目前来说吸毒成瘾主要包括2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身体因素,毒品进入人体后会破坏身体平衡,从而形成身体依赖;另一方面,毒品同样会作用于人脑的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精神依赖。精神依赖不仅导致毒品难以戒除,同时精神依赖下的心理渴求也是导致吸毒人员再次吸毒的直接诱因。
因此,弄清楚毒品线索引发的心理渴求及其背后脑内神经机制,则有望更好帮助成瘾者完成戒毒。那么在戒毒过程中,吸毒人员的心理渴求是如何变化的呢?背后的脑神经调节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上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研究员、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袁逖飞教授团队和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罗文波教授团队主导发表的研究,就通过高密度脑电图(High Density EEG)对 (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进行了综合神经心理测量,并对成瘾者背后的脑区神经机制进行了阐明,可以在戒毒过程中帮助找到复吸风险高的人员并为其找到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无创获取脑内信息的技术之一,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来获取大脑活动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包括电位幅度、头皮面积、频谱、和等待时间等,从而判断和分析脑内神经活动机制。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高密度EEG比普通的EEG获取的信息更多更精准,从而可以做到脑区功能部位的溯源和定位分析。
此次研究共计有156位男性 成瘾者接受了这项多地点的横断面研究,通过结构化的临床访谈数据、自评问卷(包括心理渴求、睡眠质量、冲动、焦虑、抑郁)获取信息,并结合高密度EEG采集到的脑内数据,对参与研究的成瘾者进行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探索成瘾者心理渴求变化背后的脑内机制。
研究人员将戒断期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为<1月、1~3月、3~6月、6~12月以及12~24个月,探索成瘾者戒断后的心理变化。结果发现:成瘾者对于毒品的心理渴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戒断初期,患者的心理渴求不断上升,在1~3月阶段达到高峰——这也可以解释在临床中为何多数吸毒人员的复吸高峰在1~3月内;但是随着时间延续,3个月之后,患者的渴求心理便会不断下降。
睡眠质量也反映了类似的潜伏效应(但是焦虑、抑郁和冲动则未观察到),表现在初始睡眠和疲惫恍惚时出现的α波和θ波的频率降低,清醒状态且思维活跃时的β波出现增强。
在对1~3月的成瘾者的脑区不同部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成瘾者对于 (甲基苯丙胺)的心理渴求是由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β 波的活性介导的,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的内侧前额叶与眶回(orbital gyrus, ORB)中的β 波也出现了同步增强,这可能是导致成瘾记忆变化的重要机制。
由毒品线索引发的复吸和内侧前额叶β波段的异常相关,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识别成瘾者复吸风险高的一个重要生物候选标记物,无创脑机接口高密度EEG因其快速方便、价格相对低廉和无创等优点或可作为人群筛选的重要手段;同时本次研究中对于脑区相关功能区的精准定位,也有望在未来帮助成瘾者进行干预和治疗。